西安鐘鼓樓位于西安市中心。西安鐘樓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古建筑鐘鼓樓原建于今西大街北廣濟街東側,明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移于現址。西安鐘樓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式四角攢尖頂的閣樓式建筑,面積1377.64平方米,建在用青磚、白灰砌成的方形基座上;掠懈吲c寬均為6米的十字形券洞與東南西北四條大街相通;系哪緲情w四四面空透的圓柱回廊和迭起的飛檐等組成,高27米。樓閣和臺基的總高度為36米。鐘樓分為上下兩層,由臺階踏步上至基座的平臺進入一層大廳,大廳四面有門,周為平臺,頂有方格彩繪藻井,二層四面有木格窗門與外廊相通。屋面敷設綠色琉璃瓦,整個建筑顯得宏偉、壯觀!$姽臉潜旧頍o論是從外形和結構都可稱得上是明初建筑的典范,遠觀重檐層樓屋檐上挑,猶如大鵬展翅;近觀斗拱迭錯向外伸張,仿若力士擎天。陽光下的紅柱綠瓦燦燦生輝,別有一番醉人景色。置身樓中,梁柱交織,榫卯相扣,不費一釘一鐵,令人嘆若天工。樓之內外,飾以彩畫,艷麗明快,配置有序,雖繁縟而不雜亂,使人賞心悅目。鐘樓內的天花、藻井方圓結合,動靜相應,圓形藻井流光溢彩,似霞光萬道,184副方塊結構的花卉圖案圍繞周邊,高雅別致,如百花爭艷。實可謂明代建筑的藝術珍品,是古城西安的驕傲。
舊時,據說鐘樓上還曾奉祀過主宰士人祿命的文昌神,所以更使文人墨客情有獨鐘,時至今日,賦詩題聯者不絕。
西安鼓樓坐落于北院門街的南端,與鐘樓相望,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比鐘樓的建造時間稍早。鼓樓建于高大的長方形臺基之上,臺基下辟有高和寬均為6米的南北向券洞。樓建于基座的中心,為梁架式木結構樓閣建筑,面闊七間,四周設有回廊。樓分上下二層。第一層樓身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層樓為重檐歇山式頂,上覆灰瓦,綠色琉璃瓦剪邊。樓的外檐和平座都裝飾有青綠彩繪斗拱,使樓的整體顯得層次分明,華麗秀美。
西安鼓樓的樓體主結構為重檐復屋式。第一層上置腰和平座;第二層為重檐歇山頂式,上下兩層外檐均有青綠彩繪的斗拱,使整個建筑顯得層次分明,色彩豐富,富麗堂煌。與歷史發展階段相適應,斗拱也被賦予等級色彩,早在唐開元二十五年《營繕令》一書中就有王公以下官員在其住宅建筑中不得使用重拱的禁令,從另一側面又映射出了皇權的至高無上。
建筑彩繪,也是我國傳統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以濃艷彩描繪的各種圖案,既有裝飾效果,又可保護木材。中國古典建筑使用彩繪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秦,漢時期的彩繪多以龍紋、云紋、錦紋為主;到了南北朝時期,古典彩繪又吸收了佛教藝術的特點,出現了如卷草 蓮瓣 寶珠等新型圖案。明清時期彩繪藝術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大體可分三類:即和璽彩繪,旋子彩繪和蘇式彩繪。前兩類圖案規矩嚴謹,后一種圖案則變化多樣,突出了高貴華麗的特點。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建筑色彩使用同樣具有嚴格的等級限制;金、珠、黃最尊貴,只用于帝王貴族象征皇權的建筑:青、綠次之,用于文武百官的宅第;灰、黑色為最低等級,用于貧民百姓的房屋建筑。西安鼓樓外部及內壁風別采用瀝粉貼金和璽彩繪及旋子彩繪,成為古建筑彩繪的精品之作。
西安鐘、鼓樓是西安標志性建筑物,接待了周恩來、朱德等國家領導人和眾多中外著名人士,199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了迎接海內外游客觀光游覽,弘揚民族文化,館內長期舉辦音樂文物、館藏齊白石大師親贈手跡字畫等珍貴字畫、清式家具、瓷器和中國鼓文化展等展覽,并依托文物資源推出了大型“晨鐘暮鼓”仿古儀仗表演、專業的仿秦樂府編鐘表演、民族鼓樂表演等,使“靜態”的陳列通過我們的動態表演而生動,提高了鐘、鼓樓在國內外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