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典制度是中國封建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清末民初,自1898年戊戌變法開始,祀典制度發生重大的動搖和變革,經歷“廟產興學”和北洋政府的一系列改造、利用及反復,直至1927年被南京國民政府完全廢除。在這個長達30年的過程當中,西泠印社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謀事于人倚樓到孤山創社立業的艱難過程。與之相關的建筑物均是祀典用的祠廟建筑,其中各種創業維艱的歷史事件,均折射出祀典制度興廢進程中西泠印社創始人及早期社員對這一時期祀典制度變化的把握和借用,這些成就了西泠印社由孤山發軔的百年基業。而以集會形式角度看,西泠印社則呈現出春、秋兩季雅集規則化運行的特點,并有祭拜印學先賢儀式,帶有強烈的祀典色彩。本文試從清末民初(1898—1927年)祀典制度變遷的角度,來解讀西泠印社的創立、發展、沿革與其之間的關系。
一、祀典制度與孤山
祭祀具有“型民化俗”、整合社會秩序的功能,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民俗活動,因此祀典制度自古就是中國封建專制統治的重要組成部分。清乾隆帝曾言“朕思八政,祀居其首”,《大清會典》中對直省祭祀門類做出詳細的規定,一般分為載入祀典的祭祀、私祀以及淫祀三類。其中載入祀典的祭祀活動,“按《禮》: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王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保1]載入祀典的祭祀活動明確由各州縣提供經費并規定相應的祭祀儀式,而私祀多為一族一姓的宗祠,一般由該宗族對本宗族先賢進行相應的祭祀儀式。從明代特別是嘉靖十五年(1536)夏言上疏以后,朝廷放寬了民間設立家廟的限制,使各地家族獨立建造的家廟數目明顯增多,如清初葉夢珠在《閱世編》中就強調指出了明末時松江大族家廟的設置及其相關活動:“祭先大典,所以致其誠也。以予所見,吾邑縉紳之家,如潘、如陸、如喬,家必立廟,設祭品,四時致祭,主人必公服,備牲牢,奏樂,子孫內外皆謁廟,自歲時以迄朔望皆然!保2]清代開始,家廟成為清政府極力推崇的社會信仰和社會統治的重要工具之一,清雍正帝在《圣諭廣訓》中將立家廟、置義田、修家譜、設私塾作為家族中的四件大事。不少鄉賢名臣后裔往往通過攀緣附會本姓氏的前朝先賢,轉而將家廟與公祠合二為一,以取得官府的認同,將家廟納入正祀范疇。如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錢塘縣知事汪文炳聯合仁和縣知事黃大華,奏明禮部、戶部,將吳山汪王廟補列祀典,并重建廟宇。至于淫祀,朱元璋曾給出“天下神祠不應祀典者,即淫祀也,有司毋得致敬”[3]的明確定義。
祀典制度的核心內容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廟宇祠堂,二是祭祀儀式。廟宇的社會地位大致分為四類:(一)官廟,載入祀典,如社稷壇、先農壇、孔廟、城隍廟、英烈祠、昭忠祠等,為國家所有;(二)家廟,或稱為宗祠,為某宗族姓氏修建的祠堂,不載入祀典,但官府默認,尤其是明清時期為統治者鼓勵或推崇;(三)宗教寺廟,即國家承認的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基督教的寺院庵觀等,也包括一些中國傳統的神道廟宇;(四)民間廟宇,即由民間、行會自行修建的祭祀民間神祇的廟宇,也包括一些私自修建并未獲得官府許可承認的寺院庵觀,在歷代被稱為“淫祠”。清康熙帝言:“神有功德于民則祀之,能捍大患御大災則祀之,非此族也,不載祀典!保4]
明清時期,在西泠印社社址所在的杭州西湖孤山,這種傳統祀典制度得到充分體現。孤山位于舊時杭州城錢塘門外,除建筑有皇家園林及少數官員住所之外,主要以寺廟和祠堂為主,沒有形成規模性的社區和集市。西泠印社社員李叔同曾在錢塘門附近居住過,著文描述清末錢塘門外“還有城墻及很多柳樹,都是很好看的。除了春秋兩季的香會之外,西湖邊的人總是很少,而錢塘門外,更是冷靜了”。文中提及的“春秋兩季的香會”是指杭嘉湖及寧紹一帶民眾在春、秋兩季來杭舉行大規模以佛教為主的宗教進香活動和祭祀的傳統,一般由錢塘門出入,經錢塘門外的昭慶寺、孤山的圣因寺,最后到靈隱寺、三天竺進香膜拜,構成著名的“西湖香市”,也稱“天竺香市”。因此,舊時錢塘門外具有獨特的祀典文化傳統,西湖周邊有關祀典建筑、地名等星羅棋布,孤山就是基于這樣的區域文化特質,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明清時期舉行祀典較為集中的地方。據《光緒民國杭州府志》記載,光緒年間,孤山上各種名臣先賢祠堂林立,竟有30余個之多。[5]在明清時期,孤山是官府允許集中修建祀典祠廟的地方之一,但進入孤山區域修建祀典建筑有一定的標準和審批程序,除由官府納入祀典及后任官員奏建的祠廟外,部分先賢名臣的后裔經批可以出資在孤山修建祠堂!爸夜濎,祀宋贈秘閣修撰謚忠節徐應鑣。國朝康熙間裔孫連平知州徐旭旦兄弟以私錢徙建于孤山之陽!薄靶煳哪挛木炊,在孤山之陽,圣因寺右。祀吏部尚書謚文穆徐潮、東閣大學士謚文敬徐本。光緒間后裔徐琪修復!本C上所述,西泠印社社址所在的孤山在明清時期是具有祀典文化特質的地域,而且是為官府所認可并控制的、以載入祀典的正祀為主的區域。
二、與西泠印社關聯的祠宇(至1904年西泠印社創立)
西泠印社社史重要的兩部史料《西泠印社小志》《西泠印社志稿》提及的西泠印社創立時期相關聯的重要建筑有:
人倚樓!肮饩w甲辰夏,仁和葉銘、泉塘丁仁、山陰吳潮避暑于孤山,小住人倚樓,研究印學。適仁和王壽祺館泉校,山陰吳隱由滬歸,昕夕過從,謀仿解社創立印社!保6]
數峰閣!扒骞饩w間,杭郡文學諸長老,探討六書,研求篆刻,輒會于數峰閣。厥后印人仁和葉為銘、王壽祺、錢塘丁仁友、山陰吳隱與同好數子踵行之,是為印社之先聲。光緒三十年甲辰,于數峰閣旁買地數弓,遂議醵資營建立印社!保7]
蔣公祠、柏堂、竹閣!半技擞谖骱Y果敏公祠右、竹閣之北,拓地數弓,筑屋四舍,中緣四照之閣,東傍數峰之閣,北枕梅嶼,南襟柏堂,顏曰:西泠印社!保8]
《西泠印社志稿》卷一《志地》對以上建筑的記載:
柏堂,西湖志載此古跡。原跡久圮。清光緒二年丙子重建。俞樾題額,跋云:柏植于陳,堂建于宋。年久跡淹。因建蔣公祠,得其故址,筑堂、補柏。為書此額。
附記:蔣公祠在本社之前,朱文公祠之右,祀清蔣益澧。辛亥以后,以左宗棠與蔣益澧合祀,故亦稱左蔣二公祠。今廢。
竹閣,就在柏堂南。西湖志載之。原跡久圮。清光緒二年丙子重建。今與柏堂均入印社范圍。
數峰閣,亦舊跡也。西湖志載之。后祀明崇禎死事倪元璐、凌義渠、周鳳翔、施邦耀、吳麟征、陳良謨六人。吳梅村有登數峰閣祀死事六君子詩。原在六一泉上。清光緒三年丁丑,郡人丁丙移建。五年己卯,梅啟照撰碑記。本社創立之先,同人每集會于數峰閣,研討印學。是數峰閣實為印社發創之地。
此處可見,人倚樓不在《西泠印社志稿》所載印社地名之列,其原因是人倚樓為當時西湖浚湖局的辦公處所,位于蔣公祠前楹。而張景星在《西泠印社記》中提及“光緒甲辰夏,仁和葉銘、泉塘丁仁、山陰吳潮避暑于孤山,小住人倚樓,研究印學”的理由是丁仁的叔祖父丁丙(1832—1899)受清政府委托任西湖浚湖局主事,人倚樓是丁丙主持西湖浚湖局的辦公處所,丁丙去世后是由丁仁的父親丁立誠主事。
查《光緒民國杭州府志》及《民國杭州市新志稿》載上述建筑:
在孤山六一泉左,即廣福寺旁。巡撫三寶浚治西湖告成,勒碑紀事,即其地為樹碑之所。地為柏堂、竹閣故址,因移建還其舊跡。清乾隆題有‘述古堂’。[9]
忠烈祠,舊在六一泉之前,一名表忠祠?と嗣埦璧嘏d榷關陳調元并建,初祀明季甲申殉國浙中六君子,后增祀天啟間抗珰死節諸賢,建閣為祠,顏曰數峰。黃道周有兩朝忠烈祠碑。國朝康熙二十七年巡撫金鋐重建,鋐自為記。咸道間祠久廢;涃\亂,后遺址蕩然。光緒五年郡人移建于蔣果敏公祠后山嶺,仍顏曰數峰閣。棲祐其中以存忠節舊祀。
蔣果敏公祠,在孤山南麓,小方壺故址,祀浙江布政使謚果敏蔣益澧。光緒元年巡撫楊昌濬奏建。(《楊昌濬蔣果敏公專祠記》)
乃辟地孤山之陽建祠……新祠之右柏堂竹閣故址也更并之而仍其名,公故有畫像留杭州,因庋竹閣中。后則……衍麓平瞰全湖,別架一楹,以奉有明六君子之祠[10],亦仍為舊也。
不難發現,上述建筑有兩個明顯特征:一是均為官府載入祀典的祠宇建筑,二是均由丁丙舍資捐建或主持修建,并負責安排這些祠宇建成后的管理事務。丁丙于光緒二十五年(1899)去世,丁仁的父親丁立誠繼承了丁丙生前所承擔的公益慈善及官紳關系等方面事務,因此延續了丁家對這些建筑物的實際控制,對未來西泠印社在孤山創立提供了空間基礎和前提條件。
三、仰賢亭與祀典的關聯
1905年,西泠印社在孤山之陽建造了屬于自己的第一座建筑——仰賢亭!把鲑t亭,明天順年間(1457—1464年)胡郡守就關氏四照閣遺址改建。年久為墟。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乙巳,建亭成,即以仰賢顏之,蓋亦復古之意也!保11]“清光緒乙巳仲春,印社諸君筑亭于孤山之巔。葉君品三博考志乘,追蹤往哲,題額曰‘仰賢’,蓋襲明天順間胡郡守所題之舊名也。吳君石潛摹刻丁龍泓先生像嵌諸壁間,以申景仰。越十載,印社諸君訪求印人遺像,得二十有八,述其事跡,系以傳贊,按年次而編,摹求形容于仿佛。一堂濟濟,如對古人,洵孤嶼之美談,藝林之盛舉也!保12]
印社的第一個建筑仰賢亭有兩個特征:一是作為印學團體仰奉印人先賢之處,并立丁敬及二十八印人[13]遺像摹刻嵌諸壁間作為栗主[14],這既是印社應有之義,也有附和孤山作為祀典之所的意圖;二是在建筑物的命名上“博考志乘,追蹤往哲”,并在孤山的古跡中找到依據。這第二個特征,從當下看來,不失為一種文人的情懷和志趣,但是就印社初創時的地位和處境來說,最大的可能性是與官府對孤山上建筑的限制政策有關!扒宕蓪αx田、寺廟地、書院地、善堂地、學田、祭祀田等團體土地,從嚴格設立到封閉運行,從依法確認到全面保護,都形成相應特色,由此產生的法律規范也構成清代物權法律的重要內容。清代法律明確了國家對團體土地的認可與保護的前提,即團體土地必須履行相應的法律手續,才能獲得國家的承認!洞笄迓衫芬幎藘身棽豢苫蛉钡某绦,一是勒石報官,二是載入該縣縣志存案!保15]“庚辛劫”[16]以降,孤山上的建筑以復建和奏建正祀的祠廟為主,像西泠印社這樣初創的社團組織以自己名義購地修建非祀典類建筑物應當不符合清政府對孤山建筑物的規范。當印社創始社員們通過對仰賢亭賦予祀典和復建兩條標準后,仰賢亭的修建就在相應制度上找到了合法性。因此,1905年冬,丁仁等呈杭州府錢塘縣為創立西泠印社辟地孤山專用案,其中有以下內容:“雖云集會自由,要亦吟壇變祠。事關公益,體屬私團。敢聲敘緣由,仰懇憲恩準予立案!睆娬{了印社建屋的“要亦吟壇變祠”和“事關公益,體屬私團”兩種屬性以獲得官府的支持。另外,“同治四年(1865)修訂的《欽定戶部則例》規定:各省學校、祠堂、寺廟、道觀、墓園所有的土地,蓋不科賦!保17]恐怕也是當時印社要以祀祠的形式修建仰賢亭等社屋的目的之一。以祀祠為面目這一思路貫穿在之后整個社址建筑的營造中,這些對律法制度的把握和借用、對官府人脈等方面的運用,對于長期參與孤山重建和公祠修建的丁家來說,應當是了然于胸的。[18]
祀祠的定義直接地導致了創始社員們為了向社會民眾證明并維護仰賢亭的祀典合法性,按照《大清會典》的禮制要求舉行符合祀典制度的春、秋兩次祭祀儀式。而這一時期西湖孤山一帶每年春、秋兩季的西湖香市和祭祀祭祖習俗也從另外一個側面間接地影響了創始社員們集中聚會的時點和地點,由此逐步形成了西泠印社社員春、秋兩季祭祀印學先賢暨雅集的習慣,進而由習慣進化成為印社的固有傳統和文化,直至現在。這一傳統在吳昌碩書西泠印社辛酉題名刻石中體現得很清楚:“辛酉花朝前一日,同人集飲于西泠印社!保19]同時在西泠印社30周年社慶時被葉為銘以碑刻、文獻的方式固化了下來,可見《西泠印社三十周紀念刊》中《祭故印人及故社友文》、竹根祭杯銘[20]及立石刻已故贊助諸公及社員神位:“茲啟者:本社祭祀,每逢清明節為春祭,重陽節為秋祭。是日午后二時,凡同社諸君先時蒞社,恭候致祭故贊助諸公、故印人暨故社員之期,屆時務祈早光,風雨不便。特此奉布,西泠印社啟!保21]30周年紀念活動中還出現了明萬歷戊子年造銅爵祭器。祭文、神位、祭杯、祭器、祭祀日期及時辰、祭祀對象,這些物件和內容完全符合祀典的必備要素,表明西泠印社最初躋身孤山之陽,與當時孤山的祀典屬性關聯性極大,并由此演變為延續至今的西泠印社春、秋兩季祭祀暨雅集的固有傳統和文化空間。
四、晚清“廟產興學”對西泠印社的影響
戊戌維新時期,“廟產興學”作為解決學堂建設空間與資金壓力的方法被提出并得到推行!霸诰S新激進人士的鼓動下,光緒頒布了廟產興學的上諭,宣布:至于民間祠廟,其有不在祀典者,即著由地方官曉諭民間,一律改為學堂,以節靡費而隆教育!保22]光緒二十四年(1898)張之洞作《勸學篇》,在外篇《設學》中進一步論述廟產興學問題,將改造對象擴大為“天下寺觀”,指出以數量巨大的寺觀改建學堂,“則屋宇田產悉具,此亦權宜而簡易之策也”[23]。初期詔令并未馬上得到響應,光緒二十四年(1898)七月,光緒皇帝再次頒布上諭,督促各省表態,限期奏報辦理學堂成績。光緒二十九年(1903),由張之洞主持撰寫的《奏定學堂章程》頒布,章程中再次提到學堂建設的場地問題。但清政府的“廟產興學”政策在中央、地方官員、士紳、僧道、宗祠家族等一系列相關利益群體的博弈中始終難以推進,除直隸得到較為全面的推進之外,各省相繼發生了暴力抵制的情形,政策頒布和執行上出現反復。1905年4月,清政府頒布保護佛教寺產的上諭,強調“凡有大小寺院,一切僧眾產業,一律由官保護,不準刁紳蠧役,藉段滋擾”[24]。次年頒布《奏定勸學所章程》,要求勸學員“查明某地不在祀典之廟宇、鄉社,可租賃為學堂之用”[25]。在佛教總會等宗教組織的強烈抵制和奏請陳情之下,“在清末十年間,盡管全國各地都在大規模征用廟宇興辦新政,但祀典廟宇一直受到保護”[26]。
初創時的西泠印社社會地位尚不穩固,缺乏足夠權威的話語權。印學作為一門小眾之道,從來就不是顯學,即便放諸杭州這個印學積淀較好的地點,仍缺乏有效的民間基礎支撐。尤其在當時的歷史狀態下,面對清政府的廟產尤其是民間祠宇充公興學的政策,作為印社肇建仰賢亭所指向的“印人先賢祀典”概念界定尚無法明確,更毋說與佛道寺觀一并“由官保護”。在民間信仰的“標準化”和“正統化”的討論中,科大衛、劉志偉認為:“要對正統性問題做出社會史的解釋,需要辨認某種行為到底跟哪一個知識譜系和師承傳統相聯系,在該師承傳統的譜系內,哪些人掌控著判定何謂正統的權力!保27]根據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爾迪厄對象征資本的理論——“象征資本是一種被建構起來的權利,是一種通過社會動員造成新群體的力量;換言之,象征資本是社會群體權威代言人的權利”[28]。對應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尤其是晚清士紳階層與宗教信仰之間的關系可以作如下描述:“隨著象征性資源在民間地位的加重,掌握地方性資源的人們也因此越能顯示其壟斷經濟和知識的權利,不但神祇存在的狀態有賴于捐獻者的慷慨程度,神祇是否有魔力也有賴于民間士紳等有意或無意為之的關于神祇的神話,舍主和士紳的權威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顯現!保29]
事實上,比之舍主或士紳對禮法教化的影響,作為國家在地方社會中的代言人,地方官對宗教信仰的態度也能直接決定廟宇祠堂的存廢。一旦“在地方官的判斷中,它們或是‘淫祀’,或是‘無關祀典’的‘雜祀’而不是國家所倡導的禮制意義上的正祀”[30],那么該祠廟將面臨被取締、廟產充公、人身處罰等一系列法定的后果。乾隆五年(1740)頒布的《欽定大清律例》對廟觀創建的程序也予以了規定:“民間有愿創造寺觀神祠者,呈明該督撫具題,奉旨方許營建。若不俟題請,擅行興造者,依違制律論!倍鴮Υ祟愡`制的處罰十分嚴苛:“凡寺觀庵院,除現在處所外,不許私自創建增置;違者,杖一百;僧道還俗,發邊遠充軍,尼僧女冠,入宮為奴,地基材料入官!保31]因此,除仰賢亭之外,印社在1905年至1912年長達7年間沒有在孤山社址上做出任何營造的行為,與1905年《呈杭州府錢塘縣》文中“拓地數弓,筑屋四舍”的規劃明顯相悖,這無疑是創始社員們解讀清政府“廟產興學”一系列政策后做出的判斷和選擇,展現出他們經管社團和物業的政治智慧。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個時期印社的活動空間和印社規模、影響、狀態之間的匹配度也無須靠過度開發孤山資源來實現,當時由丁家實際控制的蔣公祠(包括人倚樓)、數峰閣、柏堂、竹閣以及仰賢亭和岳湖旁的陶胤堂[32],已經足以支持印社正常地開展各種活動。另外,清末先后頒布的《清理公款公產辦法綱要》及《城鎮鄉地方自治章程》對祠堂廟產的征收也十分嚴重,任何未載入祀典的祠廟都面臨著被征收充公的風險,在政策政令搖擺不定、沒有明朗的前提下,靜觀其變不失為一種保全自身的權宜之計。
五、民國初年祀典政策對西泠印社的影響
(一)1912年呈杭縣知事二文及批文、告示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此后至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的16年間,國內各種政治勢力錯綜復雜,政治格局動蕩。這個時期的民國政府出于對當時數千年傳統習慣勢力作用的考量以及政府重塑道德權威的需要,只是對前清政府祀典制度做出了相應的改造和利用,并沒有完全廢除,但仍舊對傳統的祀典制度造成了嚴重的沖擊。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后,“不僅恢復了祀孔典禮,而且恢復了前清的祭天制度,孔教與政治再度聯姻”[33]。1912年8月,袁世凱政府頒布了《內務部官制》,規定禮俗司職責之一就是“關于祀典行政事項”。次年頒布《修正內務部官制》,將“關于祀典行政事項”變更為民治司職責,從法理上保留了祀典制度。近代法律史學者黃宗智在其著作中作了如下表述:“過渡期內令人驚訝的是民法的延續,新的民國政府沒有采用晚清政府依1900年德國民法典為范本草擬的新法典,而是繼續使用清末修訂過的舊法典。結果是一部自稱為刑法典的《大清刑律》中的民事部分被出乎意料地當作民國民法典使用了將近二十年!保34]這充分反映出民國初年法制的混亂,由此必然造成社會管理秩序的混亂,中國社會的生存環境嚴重紊亂。
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和形象,袁世凱對于民國死難義士的祭祀極為重視。1912年6月,他以陸軍部的名義,決定“將前清忠義祠改為大漢忠烈祠,叢集盡忠民國死事諸烈士入祀其中,于紀念日恭行祀典,永以為例”[35]。同年8月,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發文指出:“前清諸顯貴,人民對之已無敬愛之心,即政府視之應在淫祠之列,理應分別充公,改作正用!保36]1913年開始,為解決建學堂、辦警察機構、搞自治所需經費和場地等問題,各地開始大規模征用佛寺道觀、民間神祠的財產。
在這種混亂的政策法令狀況下,與西泠印社相關聯的祠產也被卷入到這場“祀典改造”運動中,這其中的做法基本沿襲了晚清的“廟產興學”和“地方自治”兩項維新政策。據《西泠印社小志》記載,印社早期社員以西泠印社名義先后兩次呈文杭縣知事,就實際管理及借用土地建屋的公祠提出保護,而杭縣首任知事汪嵚一直與西泠印社早期社員交往密切并多次參加印社雅集、聚會,研討印學,[37]因此分別兩次批文,并出具告示予以保護。這些呈文、批文、告示是對1912年1月28日南京臨時政府內務部頒布的《保護人民財產令》[38]的積極回應,以界定私人財產的方式,同時又引用浙江省臨時議會對部分祠廟保留的決議對印社孤山社址給予了保護,理據充分。此時,印社早期社員及其智囊(汪嵚、胡宗成、底奇峰等)把握住中華民國保護私產的執政理念,在孤山社址大興土木,分別修建山川雨露圖書室、斯文岙、心心室、寶印山房、福連精舍和石交亭,大大突破了1905年呈文中的“建屋四舍”的規劃,不僅完成了半山嶺空間的開發,還拓展了周邊閑置的“無主”土地[39]。至此,仰賢亭周邊,東至數峰閣,西至小盤谷,印社半山嶺的建筑群落漸成風貌,印社的孤山基業奠定。
1912年11月11日,民國內務部頒布保護廟宇令,要求各省都督、民政長“凡祠廟所在,不論產業之公私,不記祀典之存廢,不問廡宇之新舊,一經前人建設,均為古跡,例應保存,希即轉飭所屬一律妥慎保護”[40]。13日,杭縣知事汪嵚就簽批了第二份告示。這反映出他對政策法令和時局的領會與把握能力——預判出民國政府對祀典(祠廟)的基本態度,一面預先在前一份呈文簽批告示中對印社予以保護,后又立即安排印社社員具呈第二份祠產保護請求并即刻簽批,預埋了對印社的“保護符”,一面等待中央政府的法令公報,一經內務部政府公報確認后第三天就公布保護告示,可謂思路縝密,活用政策法令。在朝代更替的關鍵時刻,從法理層面給予了西泠印社最大的象征性(權力)資源。
在此我們須關注兩個關于印社社屋的細節。在呈文中對陶胤堂有如下表述:“在西泠印社組合之初,由各社員集資建筑屋宇之余,并于上扇四圖(土名岳墳)前,建筑平屋四間,計二十六椽。原為社員集會時退憩之所。嗣因聚合不常,公議出租,以賃金作為本社雇傭工資,曾稟請官廳批準在案!鄙鐔T們回避了兩個問題:一是沒有具明陶胤堂是借用楊公祠的隙地建屋,由于同期楊公祠作為前清功臣浙江巡撫楊昌濬的祀祠被列入改定祠宇,而按“社員集資建造房屋,屬于私有財產,需要保護”的說法呈文;二是主動把左蔣二公祠今后的祀典管理問題作為議題,以此回避祠產的權屬問題,而此時印社已經將陶胤堂作為旅店進行出租經營。[41]由此取得杭縣知事汪嵚的支持和幫助,反映出當時祠產處置的微妙性。
(二)1913年呈民政科長、杭縣知事文及批文、公函
1913年至1916年,民國政府初創地方自治體制并推行至縣鄉級,同時用對公共資產進行清理的方式來解決地方自治直接的財政預算難題,并以此為手段擴充公款公產范圍,緩解財政壓力。但是其基本原則依然沿用清末《清理公款公產辦法綱要》及《城鎮鄉地方自治章程》規定的“凡先賢祠廟由公所建者,所有財產均以公款公產論,其募化建造或一部分人之集資建造,雖有財產并不充地方公用者不在此限”來處理廟產祠產問題。中國的公款公產源流悠長,在一定程度上指的是某些機構或組織擁有的共有財產。在縣級財政的“話語”系統下,原有的共有財產被重新歸類。公款包括積谷類倉款、水利類折征和教育類學款等,公產包括清以前地方士紳捐助而建的善堂、祠堂、廟宇以及社倉、義倉、義棺、義冢等。這些長期由地方士紳自我管理的產業在清末被轉移到地方自治的名義之下,在民初還被直接編入縣鄉財政的預算之中。[42]為此,政府連續出臺了多項政策法令。1913年11月7日,袁世凱頒布大總統令,通令各省行政長官:“就該省所有各祠切實調查,除由家屬捐資建筑及忠裔所置祠產歸私人享有者悉予給還外,其有國家或地方公帑所營構者,應仿日本神社之例,酌留兩祠分別前代勛臣、民國烈士為位合祀,余悉撥歸公用!保43]又將被南京臨時政府視為淫祀的清代忠烈祠中的晚清英烈祠重新列為祀典,具體做法是:“每省酌留兩祠,以足昭示國家崇德報功之意,所有省城及各縣地方除私有者應即給還外,其余以國家及地方公帑營構之祠產,自應一律撥充公用!保44]內務部通令各地按照大總統的要求,對各地的忠烈祠、昭忠祠進行清理。這個時期,浙江省臨時議會專門發布《浙江省改定祠宇案》,前清名臣祠堂均改設民國功勛死難諸忠烈祠宇。民國元年(1912),左公祠的牌位、碑聯被移至孤山蔣公祠,改為左蔣二公祠,又于民國3年(1914)遷至金沙港李公祠,合并為“清勛臣祠”。原左公祠改祀辛亥先烈徐錫麟,為徐公祠。這一歷史軌跡在西泠印社與民國西湖工程局的糾紛中得到充分表現,見《西泠印社志稿》中《呈杭縣民政科長》及其批文、《杭縣知事公函》、《呈杭縣知事》。
民國浙江省政府逐步將前清民間社會自治機構改為政府行政機構,在此背景下,西湖浚湖局的職能由西湖工程局接管。其中西湖周邊的祠廟由西湖工程局按公款公產相關規定進行清理征收管理,因此,西湖工程局提出訴丁立中公產私用,而所謂的公產是指西湖工程局管轄范圍內的西湖周邊祠堂。這次糾紛是西泠印社第一次作為主體站在法律面前,而結果卻是一次司法與調解相結合的利益交換:西泠印社依內務部訓令第九〇六號之規定,放棄了實際占有的左蔣二公祠(人倚樓)、數峰閣(又稱忠烈祠)、陶胤堂(即杭縣公署公函中提及的西湖徐公祠后面平屋四間[45])并移交西湖工程局;根據西泠印社之后的活動史料[46]證明柏堂、竹閣是當時印社密集活動及留影的地點,并未受到此次糾紛的影響。根據民國初期的司法實踐看,在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之前,諸多法律依然沿用清代法律,因此廣義的清代法律制度在其運作之中,同時包含國家官方的“正式”司法制度(以國法和審判為主)和民間的“非正式”糾紛處理制度(以妥協和調解為主)。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知縣對各個狀詞的批詞,當事人一般都能看到,致其會在正式堂訊前影響到社區調解的進展。同時,在社會進行的調解,如果成功,正式制度進行中的訴訟便會中止。像這樣由國家法庭和民間調解相互作用組成的空間,可稱之為法律制度中的“第三”或“中間”領域。[47]這次糾紛在當時杭縣知事周李光的調解下,與西湖工程局妥協之后,認定為“凡先賢祠廟……其募化建造或一部分人之集資建造,雖有財產并不充地方公用者不在此限”,保全了柏堂、竹閣這一區域。因此,印社將周李光認定為贊助社員,并于1920年在印社立周李光像[48]。另外還有一條值得注意的線索是:在葉為銘編纂的《西泠印社小志》第39頁《西泠印社庚戌年至壬子年六月底收支報告》中,有“支洋三元二角,畫底奇峰鉛筆畫;支洋一元另五分,配鉛筆相框”的記載。這是與印社交往甚密的總統府秘書、鑄印局局長底奇峰1912年在南京意外身亡后,印社借“湖上舊有各祠紛紛改設民國功勛死難諸忠烈祠宇”之風氣,在印社設置底奇峰遺像,以底奇峰專祠的面目躲過一劫。據王佩智先生《西泠印社緣何根植孤山南麓》一書中的表述,是保全了左蔣二公祠,但筆者推測底奇峰遺像設在柏堂、竹閣比較合理,因而在這次糾紛中通過以民間集資設置底奇峰專祠的名義保全的是柏堂和竹閣!八邪靥、竹閣舊址,均入西泠印社范圍內!保49]
(三)1914年后印社建筑的祀典性質
在與西湖工程局的祠廟問題糾紛結束后很長一段時期,中國陷入軍閥割據的局面。頻繁的戰亂,又造成政局的動蕩,控制中央政權的軍閥頭目像走馬燈一樣不停地變換。從1912年至1928年的17年間,內閣變更了47次,政令朝令夕改,地方官員無所適從,社會陷入一個長期遲滯的階段,無暇顧及孤山一角的西泠印社。在此背景下,西泠印社迎來了一個拓址興建的階段。至1924年,西泠印社孤山社址基本完成修建,延續至今,與現在的規模大體一致。這一時期的建筑可粗略分為以下三類。
一是已故印人先賢、社友的造像,尤其是對印社早期創立、發展及合法化有所幫助的贊助社員,如:
1.1916年,印社立鐘矞申小像[50]及李黼堂、李幼梅父子像。
2.1920年,王竹人摹繪、葉為銘刻石周李光像嵌于題襟館。
3.1921年,丁仁造丁敬像!傲_兩峰畫丁敬身大像,無年月。石高五尺,廣二尺二寸。羅兩峰畫拄杖坐石上像,上刻丁敬身手稿詩二篇,行書十四行。左題‘丁敬身先生像’六篆字一行,袁枚楷書題詩二行,下角一印文曰‘揚州羅聘’,旁鐫‘西泠印社摹’五字。右羅兩峰畫真跡由丁仁捐贈,歸社中寶藏”。
4.1921年,造缶龕!皻q辛酉,就閑泉上峭壁鑿龕,庋吳昌碩銅像!保51]“吾浙印學自龍泓復古,遂為宗尚,爰立石像以昭景仰。適社長吳缶廬先生以日本所貽銅像致之社中,鑿山為龕,安置供養,真容并峙,金石同壽!保52]“比來館屋之下鑿崖石為龕,奉缶廬社長銅像!保53]
5.1924年,丁仁造鄧石如大像置小龍泓洞前!叭坪髮W丁仁謹造大像一軀立西泠印社,永充供養!保54]
二是吳氏(吳隱、吳善慶、吳熊)在孤山西麓修建的建筑群落,其中包括:
1.1915年,吳隱建遁庵。吳善慶《潛泉記》為行窩數楹,即以“遁庵”名之,以崇祀泰伯。
2.1918年,吳隱、吳善慶勒歲青巖。吳隱作《歲青巖記》:“吾先世明贈太仆歲青吳公,諱從義![每過巖下,輒緬懷先烈,切高山景行之慕,擬即以先世表德為斯巖名!
3.1919年,吳善慶捐資建還樸精廬。吳昌碩題匾:“潛泉迆西,辟堂三間。祀吳延陵季子!
4.1919年,吳善慶捐資建鑒亭。吳隱撰識,吳昌碩書鑒亭聯:“吾先世鑒南公乾隆癸巳殉難蜀中,今善卿從孫構亭孤山之麓,名曰鑒亭,蓋述德誦芬之意。爰敬為撰聯,以志景仰!
5.1920年,吳善慶分別造鑒亭像、造觀樂樓!俺珈雲鞘舷鹊绿┎儆杭驹,其至德茂矩,微特吳氏世世子孫,即印社同人之子若孫,自今以迄百世,希賢希圣之士,皆當景仰瞻拜于無窮者也!胧玛P系吳氏先德,各處所已定之名稱,多有合于述德誦芬之旨,永永不得更改!保55]
6.1921年,吳善慶立吳泰伯半身大像碑!笆呷叨,廣二尺,額篆書,橫列‘讓王之像’四字。下角題字一行,陰刻《遁盦崇祀泰伯記》,楷書,十六行,行二十七字!保56]在吳善慶撰《遁盦崇祀泰伯記》文中清晰地表明“崇祀”吳氏先祖泰伯的性質:“粵稽三古群圣,唯吾先世泰伯,足以當之!瓏滴醢四,吾宗大司馬留村公嘗修梅里泰伯廟。十三年,公令無錫,又修泰伯墓,撰記建碑,以志久遠,至德貽謀,未有艾也!边@些建筑明顯帶有祭祀吳氏先祖的含義在其中。
三是佛家題材建筑,包括:
1.1919年,吳熊造釋迦像。
2.1923年,吳熊建阿彌陀經幢,釋弘一寫經。民國“十二年癸亥,遯盦左側建阿彌陀經石幢。釋弘一寫經,山陰吳熊舍資敬造”。
3.1923年,王一亭畫送子觀音像,吳昌碩題字,刻于小龍泓洞。
4.1924年,印社遷四照閣,建華嚴經塔!叭A嚴經塔,即古四照閣遺址。歲甲子,遷閣于涼堂之上,舊址建塔。塔凡十一級。上八級,四周雕佛像,九十兩級砌金農書金剛經。下一級砌華嚴經石座,邊緣刻十八應真像。下刻捐資姓名!保57]
由上述可見,這一時期西泠印社孤山社址修建建筑物時依然遵循晚清及民國初年的相關規定,大多建筑仍帶有很明顯的祀典性質,以規避地方政府對孤山土地及房屋用途的限制。同時在其他文獻中也多有提及祭祀等字句,表明西泠印社這一時期對孤山社址的定義就是祭祀印人先賢、已故社員社友的祀祠之所。如經亨頤日記:“1919年4月6日,晴,清明。3時,西泠印社,祭故印人社友,并銘‘石淵’二字于壁,即歸棹!保58]同時也規定印社孤山社址的團體共有性質,可見丁仁撰《觀樂樓記》:“大而土木,小而品物,吳氏子孫不得私為所有,唯仍有管理、增益、祭祀、省視之權。印社同人之子孫亦得于此地增益建筑為樂群敬業之所,期于傳之久遠,無俾失墜!泵鞔_了吳氏子孫對捐建房屋的權利和印社對這些建筑的權利,“時事變遷,不屬諸有司,而能屬諸子孫”[59]。
六、結 論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開始中國法治的探索,陸續構建真正現代意義上的立法體系,祀典制度被廢除,成為歷史。1927年之后祭祀權的正統性話語也已經與清代有著很大不同,廟產占有的正當性不需要再尋求神明的正統性來獲得支持。1933年,民國政府實測印社土地測繪面積圖,向西泠印社頒發業戶宅地地積執照,明確西泠印社在孤山的權益合法化。但在此之前,創始社員們篳路藍縷營造印社、維護印社社基的過程可謂艱辛,正如丁仁所言“猶是十五年前經始印社之苦衷也”[60]。前有丁家多年在孤山的深根經營,后有印社創始諸君的巧思化解,圍繞孤山祀典文化的特質和祀典制度的變遷,一步步開創了西泠印社的百年基業。
綜上,清末民初祀典制度的變遷對西泠印社的影響有:(一)祀典制度在這一時期始終是印社孤山土地和建筑合法化的焦點問題,正是圍繞著祀典制度,印社才能在孤山立足,但也是因為祀典制度,印社才會失去人倚樓、數峰閣和陶胤堂;(二)孤山祀典文化的特殊性決定了印社逐漸形成春、秋兩季祭祀印人先賢和已故社員社友的傳統,形成獨特的文化空間,成為西泠印社有別于同時代其他社團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創始社員們的不懈努力下,西泠印社歷經20年的艱苦創業,終于扎根于孤山之陽,直至如今。
✐注釋
[1]《祀典志·壇遺》,《沈丘縣志》卷五,乾隆十一年(1746)刊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王。骸睹髑褰系胤郊易迮c民間信仰略論——以蘇州、松江為例》,《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9年第5期。
[3]《明史》卷五十,轉引自唐力行編《國家、地方、民眾與社會互動》,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374頁。
[4]《黑龍潭重建龍王廟碑文》,《畿輔通志》卷八《帝制紀·宸章一》,清宣統二年(1910)刊本重印。
[5]據《光緒民國杭州府志》記載,清光緒至民國元年(1912),孤山有以崇德報功類的名臣先賢公祠多達30余個,有白公祠、陸宣公祠、四賢祠、蘇文忠公祠、歐陽文忠公祠、朱文公祠、林和靖祠、范文正廟、姚公祠、林典史祠、忠烈祠、忠節祠、徐文穆文敬二公祠、林太守祠、惠獻貝子祠、敬一祠、馬公祠、王公祠、睢陽太守許遠祠、顏司徒祠、督學汪公祠、督學王公祠、范忠貞公祠、蔣果敏公祠等。
[6]張景星:《西泠印社記》,《西泠印社志稿》卷四,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7]《西泠印社志稿》卷三,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8]丁仁、吳隱等:《呈杭州府錢塘縣》,《西泠印社小志》,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頁。
[9]2009年西泠印社社址內發掘碑刻若干,其中包括文中提及的乾隆四十一年(1776)四月撫浙使者長白三寶撰并書的《重濬西湖并復柏堂竹閣記》石碑。
[10]即數峰閣,又稱忠烈祠、表忠祠。
[11]《志地》,《西泠印社志稿》卷一,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2]丁立中:《仰賢亭記》,《西泠印社志稿》卷四,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3]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把天空中可見的星分成二十八組,稱為二十八宿,又稱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吳昌碩題《印人畫像》:“吾宗石潛同社集廿八印人像,勒之貞石,嵌奉印社仰賢亭,以垂永久。燦光芒于列宿,切仰止于高山。彼七賢六逸,不能專美于前矣。印燈傳焰,微吾石潛曷屬焉。上元甲寅嘉平月,安吉吳昌碩,時年七十有二!
[14]即供奉牌位。栗主,古代練祭時所立的神主。
[15]許光縣:《基于義田制度的清代團體土地所有權考辯》,《求索》,2013年第1期。
[16]咸豐十年(1860),咸豐十一年(1861),太平天國李秀成部兩次攻占杭州城,直至同治三年(1864)3月撤出杭州。其間對杭州城造成毀滅性破壞,孤山建筑盡毀。因1860年為庚申年、1861年為辛酉年,故稱“庚辛劫”。
[17]同[15]。
[18]1899年丁丙去世后,相關社會事務均由丁立誠繼承,至1912年丁立誠去世。
[19]花朝節,簡稱花朝,俗稱花神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中國傳統節日。其風俗多是郊游雅宴,在觀景賞花中飲酒賦詩。盛唐即有此風,文人士大夫中較為流行。杭州一帶沿襲南宋傳統為農歷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見南宋楊萬里《誠齋詩話》謂“東京二月十二日為花朝”。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二月望》中亦言:“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浙間風俗以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放之時,最堪游賞!鼻宕贾莩清X塘門外的花朝廟會十分熱鬧。
[20]葉為銘編:《西泠印社三十周紀念刊》,西泠印社藏,第30頁。
[21]2009年,西泠印社社址內發掘出一批碑刻,其中有塊殘碑,碑刻諸君姓名。經筆者比對,發現均為贊助社員。最右列為“常州天寧寺僧冶開 清熔”,最左列僅余“會稽”,中間所列姓名排列與資料載石刻已故本社贊助諸公神位一致,并推斷出“會稽”應是“會稽胡寶亭 如玉”,系蔣公祠司事。據此推斷,該殘碑為西泠印社30周年紀念立“石刻已故贊助社員諸公神位”中的一塊。
[22]清·朱壽朋編纂:《光緒朝東華錄》卷四,中華書局1981年版。
[23]同上。
[24]同[22]。
[25]同[22]。
[26]許效正:《清末民初(1895—1916)廟宇保護標準的變化》,《云南社會科學》,2011年第1期。
[27]科大衛、劉志偉:《“標準化”還是“正統化”?——從民間信仰與禮儀看中國文化的大一統》,《歷史人類學學刊》,2008年第1、2期合輯。
[28]轉引自景軍:《知識、組織與象征資本——中國北方兩座孔廟之實地考察》。
[29]吳欣:《清代寺廟產業糾紛中的國家與社會——以檔案與判牘資料為例》,《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七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30]趙世瑜:《狂歡與日!髑逡詠淼膹R會與民間社會》,三聯書店2002年版,第58頁。
[31]蔣維喬:《中國佛教史》卷四,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第2頁。
[32]陶胤堂,位于岳湖旁,左公祠南面,利用楊公祠隙地由各社員集資建筑,共平屋四間,計二十六椽。為社員集會時退憩之所。
[33]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365頁。
[34]黃宗智:《法典、習俗與司法實踐:清代與民國的比較》,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版。
[35]《陸軍部呈請將擬定典禮六條核示遵行文》,政府公報(第34號),1912年6月3日。
[36]孫文:《總統復江西都督馬毓寶毀淫祀電文》,臨時政府公報(第31號),1912年8月9日。
[37]據余正、丁利年對西泠印社早期社員的研究成果:汪嵚被列為印社贊助社員,在壬子、癸丑、辛酉石刻題名中均有署名,且在《西泠印社三十周年紀念刊》、戊子題名錄、《西泠印社志稿》卷二、《西泠印社志稿》卷六及韓登安、阮性三的整理稿中,均于贊助諸公欄登入,表明汪嵚對印社早期的創立和發展貢獻很大。
[38]《保護人民財產令》是南京臨時政府內務部根據孫中山先生“以保護人民財產為急務”的指示,于1912年1月28日發布的一項重要財產法令。共5條。法令宣布民國政府保護人民財產;對無反對民國證據的原清政府官員的私產亦保護之;對以民國為敵的清政府官吏在民國勢力范圍內的財產一律查抄。法令體現了民國政府分化瓦解清政府官吏的策略。
[39]仰賢亭西面的土地屬于盛宣懷購盛氏公祠用地,后有土地糾紛,經協商,盛家慷慨讓地。因此,印社將盛宣懷及其管家鐘景瑜列為贊助社員。1914年,盛宣懷利用余地建成盛公祠,祀其祖父盛康、伯父盛應及父親盛隆。見《附祀潘文勤公祠碑記》:“公考諱康,累官鄂浙監司,以好善樂施附祀杭州吳山趙恭毅公祠。公伯父諱應,厲宰浙劇縣,以郡司馬毀家貸粟御蝗災,后守危城身歿于賊,諭祀昭忠祠。公大父諱隆,以州牧治海寧,捐米賑饑,遺愛在民,奉旨一門中藎,準父子三人立專祠西湖上,何其榮哉!
[40]《內務部通咨各省都督民政長請轉飭所屬切實保護祠廟文》,政府公報(第194號),1912年11月11日。
[41]杭州的寺廟歷來有兼做旅店的傳統。
[42]吳滔、鐘祥宇:《清末民初縣級財政的出現與公款公產的轉變——以江蘇省寶山縣為例》,《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5期。
[43]內務部批,政府公報(第677號),1914年3月27日。
[44]內務部訓令第九百六號,政府公報(第567號),1913年12月1日。
[45]公函中所提及“徐公祠后面”與呈杭縣知事文中“楊祠余隙地”系所指一地,印社曾建筑陶胤堂。徐公祠原為左公祠,祀左宗棠。民國成立后,浙江省臨時議會議決各祠祭祀,左祠并入蔣祠,當時湖上舊有各祠,紛紛改設民國功勛死難諸忠烈祠宇,左公祠改為徐公祠,祀辛亥先烈徐錫麟。楊公祠在岳廟南面左公祠后面,為丁丙捐資修建,祀浙江巡撫楊昌濬,民國初被征用改為巡警所。
[46]民國2年(1913)癸丑四月,西泠印社舉行蘭亭紀念盛會及成立大會,并通過《西泠印社社約》,對外發布《西泠印社成立啟》。西泠印社20周年紀念大會和30周年紀念大會均有柏堂竹閣的社員合影。
[47]同[34]。
[48]“周李光像,庚申十二月;石高二尺,廣九寸,下角有葉舟刻石四字”,《西泠印社志稿》卷四,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該像嵌于西泠印社孤山社址題襟館內壁。
[49]清·翟灝等輯、施奠東主編:《湖山便覽·附西湖新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50]鐘以敬(1866—1916),字矞申,浙江錢塘人,西泠印社早期社員。華嚴經塔下、辛酉題名石刻上篆書“西泠印社”為鐘以敬題。
[51]《西泠印社志稿》卷一,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52]葉為銘:《廿年紀念開陳列會啟》,《金石家書畫集》第一冊。
[53]丁仁:《癸亥修理杭州題襟館募捐啟》,《西泠印社志稿》卷六,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54]丁仁:《鄧石如造像題名》,《西泠印社三十周紀念刊》,西泠印社藏,第51頁。
[55]丁仁:《觀樂樓記》,《西泠印社志稿》卷四,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56]“吳泰伯半身大像碑”,《西泠印社志稿》卷五,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57]“華嚴經塔”,《西泠印社志稿》卷一,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58]《經亨頤日記》,《西泠印社百年史料長編》,西泠印社出版社2003年版,第153頁。
[59]同[55]。
[60]同[55]。
清末民初祀典制度變遷對西泠印社的影響
來源: 瀏覽 2832 次
上一篇:青田燈光凍石分幾個品種
下一篇:武威市文昌宮牌匾
更多關于 清末民初祀典制度變遷對西泠印社的影響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