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是用印章特定形式表現書法的一門特殊藝術,自古對篆刻的印章石材和書法功底都要求的及其嚴謹,這是對藝術的要求,也是對審美的要求,篆刻藝術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從玉璽發展到印章,從明清印章篆刻發展到流派。
秦代,皇帝的印稱璽,一般人的則稱印。秦印文字是秦書八體之一的摹印篆,與秦小篆相近,印文莊重秀麗。在方形的官印上加“口”字格和“田” 字格,在長方形印上加“日”字格,是秦印顯著的特點。秦印除官印、私印之外,還有以成語入印的,這種表現形式是后世閑章印的先導。
漢代是璽印發展空前輝煌的時期,更明確約定除帝王印仍稱璽外,其余都稱印。在官印中有的稱章或印章,私印中有的稱信印或印信,F在通常使用的印章一詞,即來源于此。漢印無論從內容到形式比以前都更為豐富,以繆篆體入印,這種字體與漢代隸書的興起有關系,結體簡化,筆畫平整方直。漢印中還有以鳥蟲書入印的,裝飾性很強,是古代的一種美術字體。
漢印分鑄、鑿兩種。西漢印章多為鑄造,其中以新莽時期的印章制作最為精美。
東漢印章以鑿印最有特色。因社會動蕩,戰亂不已,文武官員常調動,封拜頻繁,印章來不及鑄造,就在印坯上臨時刻鑿,印文不加修飾,便為急就章。
漢代鑄印莊重雄渾,鑿印健拔奇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都對后世的篆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古代使用璽印時還出現一種封泥,又名泥封。封泥初發現時,曾被誤認為印范,其實是璽印使用時留下的印蛻。在紙張未發明以前,古人多在簡牘上書公文、記帳目、寫書信等。在簡牘的遞寄往來中,為了嚴守機密和防止杜偽,故在簡牘的繩結處加上軟泥,然后鈐蓋璽印,這就是所謂的緘。古時一些物品的封緘也是使用這種方法。由于璽印在泥上的擠壓,封泥形成了寬邊和套邊,白文璽印在泥上鈐蓋后還會出現翻“白”成“朱” 的特殊效果,不刻意地表現了古拙厚重的藝術特色。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印章,基本上是沿襲漢印的形制。紙張普遍應用,開始使用朱砂調制成印泥,封泥之法廢止。因此,用新的印泥來鈐蓋印章,這就是所謂的“濡朱之制”。
隋、唐、五代直至宋、元時代官印,印面增大。各個民族也效法漢字書法用于官印,印文曲屈回繞,借以填補印面的空隙。但到了宋代發展成為九疊篆,卻失去了傳統篆書的優美法度。
隋、唐、宋、元時代,書法繪畫都有了長足的進展。出于鑒藏書畫的目的和書畫家在作品上鈐蓋印章,從而收藏印、齋館印和閑文印盛行,這是實用的璽印向篆刻藝術發展的重要環節。印章與書畫有機的融為一體,印章成為具有文學含義的欣賞藝術,與詩、文、書、畫交相輝映,稱為金石書畫。
到了明代,隨著石質印材的大量發現和廣為應用,文人自篆自刻印章蔚然成風,以往只有印工治印的漫長歷史宣告結束,真正意義上的篆刻藝術從此揭開了嶄新的篇章。
中國篆刻藝術史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1.生成時期(古璽印來源社會生活—實用表現性 — 信物和權力的象征)
2.發展時期(印石材料更替---文人篆刻—金石書畫形成---創作出現)
3.創作時期(篆刻流派繁榮---創作革新---現代篆刻流派形成與展示)
中國的篆刻藝術
樣子收藏網,記錄傳統藝術品文化傳承 www.www.p8739.cn 2014/12/1 來源:樣子收藏網
上一篇:十三經碑林
下一篇:雕版印刷的白口是什么
更多關于 中國的篆刻藝術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