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p8739.cn-亚洲av无码av制服另类专区,精品国精品国产自在久国产应用,女人与公狼做交十配视频,亚洲色大成网站WWW永久

<tr id="mskmg"></tr>
<dfn id="mskmg"></dfn>
  • <sup id="mskmg"></sup>
  • <ul id="mskmg"><center id="mskmg"></center></ul>
    <ul id="mskmg"></ul><tr id="mskmg"></tr>
  •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民俗 > 民俗動態 > 紅旗渠的故事

    紅旗渠的故事

    來源:  瀏覽 1715

    紅旗渠的故事是一個關于河南安陽紅旗渠的故事,CCTV-10科教 電視劇《紅旗渠的故事》講述了林縣縣委書記閻運德帶領全縣人民艱苦奮斗,做出巨大犧牲,開鑿、修通紅旗渠的故事,塑造了不怕困難、無私奉獻的共產黨人形象,頌揚那是一段令人難以想象的歲月,那是一群令人難以忘懷的人們。
    紅旗渠是上世紀60年代中國經濟十分困難的條件下,林縣人民苦干十個春秋用血汗修成的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許多人知道太行山,但不知道河南林縣(今林州)就處在太行山東麓的南端;許多人知道愚公移山的神話故事,但不知道紅旗渠就是成千上萬當代愚公劈開太行山的壯舉!靶耷䲡r正是國家困難時期,糧食不夠吃,我們就吃樹葉、野菜,樹葉、野菜也不能想吃多少吃多少,每人每天還得定量……”
    紅旗渠的故事
    上世紀70年代,周恩來總理曾經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辈煌氖,南京長江大橋的建設是舉全國之力,而“紅旗渠是英雄的林縣人民用兩只手修成的”!外國人說:“紅旗渠是世界第八大奇跡!薄暗街袊豢醇t旗渠,等于沒到過中國!奔t旗渠始于悲壯,終于輝煌。以一縣之力,勒著褲腰帶,憑著簡陋的原始工具,積十年之功,成千秋偉業,壯哉!偉哉!紅旗渠的誕生,完全是林縣極度缺水的惡劣環境逼出來的。它源于中國農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它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歷史的一個精彩縮影,它是人類與惡劣自然環境挑戰而獲得勝利的一個光輝典范。
    紅旗渠的故事(一)
    有關紅旗渠的故事,痛苦、漫長而又悲壯。造物主是不公平的,它在漫不經心間就使人們的生存環境形成了三六九等。對地處太行山深處的林縣而言,自然的賜予對于這片土地,有著過分的吝嗇,在旱魔的主宰下,這里成了一個“十年九旱”的貧瘠地方,它的昨天是一部血淚與苦難交織的歷史。翻開林縣一本本被歲月染黃了的老縣志,滿眼都是干旱、連年干旱、禾枯、絕收、懸釜待炊、十室九空、人相食等觸目驚心的字眼。在那靠天吃飯的年代,林縣人斗不過老天爺,大旱之年,草根樹皮都成了救命的口糧,為了活命,甚至出現人相食、易子相食的慘痛場面,更多的人則是踉踉蹌蹌地走上背井離鄉的逃荒之路。因為這里離山西較近,許多逃難的人便紛紛涌向三晉大地,至今,在山西一些地方還有“林縣村”、“林縣溝”、“林縣集”、“小林縣”之類的地名,銘記著林縣人當年的苦難和無奈。
    “太行山上水貴油,誰知人間幾多愁。三尺白綾無情劍,屈斬芳齡少婦頭!边@首詩向我們道出了這樣一則悲慘的故事:民國初年的大年三十,桑耳莊桑林茂老漢一大早就起來到離村七里多的黃涯泉,想趁早挑一擔水回家過年?墒菗娜撕芏,快到天黑才接滿一擔水。新過門的兒媳心疼公公,摸黑出村迎接,并把水擔在了自己肩上。由于天黑坡陡,沒走幾步便被拌了一跤,含辛茹苦挑來的一擔水灑了個凈光。沒想到這一擔水竟成了奪命水。當天夜里,悔恨交加的兒媳竟懸梁自盡。大年初一,將兒媳草草掩埋后,悲痛欲絕的桑林茂老漢便領著全家走上了逃荒之路。區區一擔水,竟能將一個年輕鮮活的生命葬送!每一次到紅旗渠紀念館參觀,講解員都會講到這則悲慘故事,每一次聽了我的心都會震顫、滴血。

    因為缺水,許多村莊因沒有水吃,只能到離村十里八里或更遠的地方去挑水,爭水搶水打架斗毆乃至傷人亡命的事件時發生。不但人與人爭水,人與獸也爭水。有一年天大旱,在一個異常干渴的小山村,人與獸共用一塊巖石縫里滲透出來的水,為了爭水,有三個人相繼被狼傷害了性命。因為缺水,許多山村的小伙子娶不上媳婦。牛嶺山村因缺水而貧困,本村閨女嫁到山外,外村姑娘不上山,成為遠近有名的光棍村。因為缺水,林縣人養成了惜水如命的習慣。有些山村的農民,平時很少洗臉洗衣服,到了逢年過節和婚嫁時才干凈一回。洗臉是全家伙用一個盆,大人洗完小孩洗,洗罷還要把臟水澄清留作下次再用;洗成了泥湯,還要留給牲口用。因為缺水,這里的山窮、地窮、人更窮,百姓們在貧困中苦苦掙扎,衣不遮體,食不飽腹,度日如年。過去,當地流傳這樣一首民謠:“咱林縣,真可憐,光禿山坡旱河灘;雨大沖得糧不收,雨少旱得籽不見;一年四季忙到頭,吃了上碗沒下碗!
    新中國成立后,廣大人民群眾在政治上翻身后,迫切希望在經濟上翻身?墒,缺水的問題卻像“三座大山”一樣壓得林縣人喘不過氣來。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連生存都難以為繼,哪里還有發展的樂章,幸福的生活?因為絕大部分耕地要靠天生產,大旱絕收,小旱薄收,廣大群眾仍沒有擺脫糠菜半年糧和缺衣少穿的貧困境況。
    紅旗渠的故事(二)
    “天下事或激或逼而成者,居其半!边@句古話無疑是說給紅旗渠的。厄運固然能夠摧殘和毀滅掉弱者的肉體和靈魂,但也可能如同火山噴涌一般,激發出強者的巨大潛能,成為他們創造人生輝煌的催化劑。老天爺不給林縣人活路,祖祖輩輩為干旱缺水熬煎的林縣人再也不愿苦熬下去了,缺水造成的苦難,激勵著林縣人民向命運挑戰的斗志,他們要把潛伏于內心深處渴望改變逆境的夢想化成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爭取美好生活的偉大行動。
    挖山泉,打水井,修水庫,建水渠,這些興修水利的活動是他們改變命運的序曲。無可奈何的是,天公對林縣過于苛刻,1958年一場大旱,泉干庫竭渠無水,全縣又陷入了焦渴的熬煎之中。天上無水蓄、地下無水汲,林縣人只好把眼光投向了境外的水源地。經過反復的查勘論證,林縣縣委做出了引山西縣平順縣境內的漳河水入林縣,即“引漳入林”的決策。
    “引漳入林”(后改為紅旗渠)上馬的時候,時間的表針指向的是公元1960年2月;到公元1969年6月紅旗渠工程全面完工,整整用了十年的時間。這十年的光陰,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不過短暫的一瞬,但對于林縣而言,卻是血與汗交織的悲壯十年,也是改變命運、創造輝煌的十年,更是譜寫驚天地、泣鬼神之“紅旗渠故事”的十年。
    20世紀60年代,是一個張揚理想主義的年代,統一的理想使人變得無比的單純,農民兄弟尤其如此。一聲令下,萬民響應。盼水心切的林縣人熱血沸騰,欲與天公試比高!上級分配給橫水公社東下洹大隊上民工250人,一下子就報了600多人。年過六旬的趙連生老人說:“我就是把這身子化了,也要變成一截渠道!”這種熱烈悲壯的場面不禁讓人聯想起當年太行山人民為抗擊日本侵略者報名參軍的場景。
    車轔轔,馬嘯嘯,近4萬修渠大軍從15個公社的山莊村落中奔涌出來,他們自帶干糧、行李,趕著牛車、馬車,推著小推車,拉著糧食、炊具和鍬、镢和鐵錘、鋼釬等勞動工具,浩浩蕩蕩地開向了位于漳河岸邊的修渠第一線,拉開了“千軍萬馬戰太行”的序幕。建設大軍一開上前線,便打響了“引漳入林”最重要也是最艱難的戰役——開鑿70.6公里長的引水總干渠(渠高4.3米,渠底寬8米,設計過水流量23秒立方米)?偢汕こ倘刻幵谔谐缟骄䦷X的半山腰上。太行山的石頭幾乎都是石英巖,堅硬異常,但石頭再硬也沒有林縣人的骨頭硬。他們憑著鋼鐵般的意志,憑著鋼筋鐵骨的一雙手,不分冬寒夏暑,披星戴月,奮戰在太行山上。這里不是戰場勝似戰場,開山的炮聲驚天動地,亂石騰空,硝煙滾滾;這里雖然沒有人與人之間的肉搏,但卻有人與自然之間的較量,也有血肉橫飛的悲壯場面……
    盡管在建設過程中,正值共和國遭受三年自然災害的極端困難時期,條件差得超出想象,但林縣人民沒有被困難所嚇倒,他們迎難而上,義無反顧。國家拿不出更多的人財物支持林縣,林縣人民體諒國家的難處,他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沒有石灰自己燒,沒有水泥自己制,沒有炸藥自己造,不會技術干中學……。住工棚、住窯洞、住石崖、住石洞。最困難的時期,每天只有六兩糧,為了填飽肚子,他們上山挖野菜,下河撈水草。大家還苦中作樂,風趣地說什么“藍天白云做絮被,大土綠草做絨氈,高山為我站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
    他們不但苦干硬拼,也巧干智取,破解了一個又一個建設難題。比如,在總干渠最艱巨的谷堆寺段施工中,開始時,民工們腰系繩索,吊在懸崖半空中打釬放炮,崩出工作面。后來,他們革新技術,采取土辦法,架起空運線,加快了進度,提高了工效,還大大減少了安全事故。為解決總干渠與濁河交叉的矛盾,他們建造了一個空心壩,壩中過渠水,壩上流洪水,渠水不犯河水。修建桃園渡槽時,發明了“簡易拱架法”,建成了一個“槽下走洪水、槽中過渠水、槽上能行車”的十分科學的渡槽……
    十年鏖戰,愚公移山。共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起了211個渡槽,鑿通了211個隧洞,修建12408座各種建筑物……硬是在崇山峻嶺中鑿出了一條三千華里的“人造天河”。如果把十年挖砌的1818萬立方米土石筑成寬2米、高3米的墻,可以縱貫中華南北,把廣州和哈爾濱連接成一道“萬里長城”。
    當我站在那條懸掛在巍巍太行懸崖峭壁上的“人造天河”面前時,我的耳畔激蕩起了電影《紅旗渠》主題歌的旋律:“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林縣人民多壯志,勢把山河重安排!庇|摸、凝視著這條莽莽蒼蒼的大石渠,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紅旗渠的偉大,也感受到了林縣人的偉大,我為紅旗渠感到自豪,也為林縣人感到自豪,更為我們中華民族感到自豪!在數百名熱血青年用螞蟻啃骨頭的精神、干了一年零五個月才鑿通的紅旗渠引水咽喉——青年洞洞口的山崖上,“山碑”兩個大字深深地鐫刻在那里,碑就是山,山就是碑,“山碑”二字,分別是在告訴后來者,紅旗渠就是一座山,一座林縣人民興修水利造福人民的魏峨高山;紅旗渠也是碑,它是水利的豐碑,更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豐碑。
    紅旗渠的故事(三)
    “中國自古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泵慨斘蚁肫馂樾藿t旗渠流血流汗的英雄們,魯迅先生這幾句悲壯的話便會浮現在腦海。林縣人既是埋頭苦干的人,更是敢干硬干的人。他們的血性,他們的勇敢,他們的不屈不撓,巍巍太行山作證,滔滔漳河水作證!修建紅旗渠的過程,是林縣人民改變命運的過程,也是鍛造英雄的過程。為了修建紅旗渠,共有189名英雄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256人重傷致殘,他們用血肉之軀乃至生命的代價,譜寫了一曲又一曲英雄主義的壯歌。
    神炮手常銀虎,腰系繩索,凌空作業,在崖壁上放炮爆破,他置生死于度外,一馬當先,排除瞎炮,清掃安全隱患;舍己救人的女英雄李改云,當崖石就要坍塌的緊要關頭,她奮不顧身地推開自己的戰友,自己卻永遠失去了一條腿;鑿洞英雄王師存,為了鑿開曙光洞,不畏難險,七次塌方陷于洞中,九死一生,仍然不下火線;風華正茂的工程技術骨干吳祖太,一心撲在建設工地,精心勘測設計出一張又一張施工圖紙,當王家莊隧洞施工出現塌方時,他冒著生命危險入洞查險,不幸被坍塌奪去了年輕的生命……
    在紅旗渠的英雄群體里,我有幸見過排除英雄任羊成。那是紅旗渠通水四十周年前夕,我在紅旗渠紀念館中見到了這位名聲赫赫的老英雄。眼前這個黑瘦矮小、滿口林縣土話的老頭,難道他就是當年修建紅旗渠時不怕死的排險英雄任羊成?但這的的確確就是任羊成,正應了那句老話:“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本褪窃谶@個瘦小的身軀里,卻蘊含令人難以想象的驚人力量!
    任羊成是林縣任村鎮古城村人,他是在貧困中來到這個世界的。他出生后家里斷炊,母親沒有奶水喂他,不久母親又因貧病離他而去,他靠著吃羊奶長大,故取名“羊成”。紅旗渠開工時,任羊成已在南谷洞水庫建設工地摸爬滾打了兩三年多,由于苦干實干,他連年被評選為勞模,并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紅旗渠動工后,他被借調到紅旗渠工地當炮手。為了爭時間、搶進度,紅旗渠工地開山的炮聲不斷,山石被炸得酥松,大小石塊經常從天而降,給修渠人帶來很大的危險。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證施工安全,建設指揮部決定成立凌空除險“排險隊”,任羊成第一個報了名,并被推舉為“排險隊”隊長。
    凌空除險,就是用繩索捆住腰,手持長桿抓鉤,身上背著鐵錘、鋼釬等工具,飛崖下嶄,凌空作業,排除險石。它起源于當地山民為了謀生,不惜冒著生命危險采集中草藥的一種方法。是任羊成最早把這種法兒移花接木用到了南谷洞水庫建設上。除險者的生命就系在那根粗繩上,既艱苦又危險。就如同戰場上掃雷清障的工兵一樣,任羊成和他的除險隊員們置生死于度外,每天在懸崖邊飛來蕩去,排除險石,為建渠大軍開路。一次,任羊成正在下崖除險,上邊掉下一塊石頭,迎面砸在他的嘴上,頓時血流滿面,三顆門牙被打在了嘴里。但他堅持輕傷不下火線,直到完成任務。領導和工友們都勸他休息治療,他卻豪邁地說:“我死都不怕,打掉三個門牙算什么!我個人受傷是小事,工地民工安全是大事!”第二天,他戴上口罩,背著大繩,帶著工具又攀上了山崖。人們見他為了修渠不顧生死,便編了兩句順口溜送給他:“除險隊長任羊成,閻王殿里報了名!卑焉唤o閻王爺的任羊成,有幾次真得差點到閻王爺那去報到。一次,正在半山腰除險的任羊成所系的下嶄繩忽然脫落,他從幾十米高的峭壁上掉了下去。所有看到險象的人都被驚呆了,大家以為任羊成這次必死無疑,甚至連個囫圇尸首都落不下。出人意料的是,任羊成又一次從峭壁下一片荊棘中站了起來……
    為了修紅旗渠,任羊成不但失去了四五顆門牙,還折了兩次腿,受了四次重傷。他修渠16年,又護渠25年,直到退休回老家定居;但人離開了渠,心卻永遠留在了渠上,并且每年都要幾次回到渠上巡看一番;后來,他干脆把家安在了紅旗渠管理處。其實,紅旗渠早已進入了他的生命,這渠上不僅留下了他的青春、血汗,還有人生的輝煌,更浸入了他的生命之魂,他哪能離得開呢?2003年,為了將紅旗渠建成響當當的青少年教育基地,為了將“紅旗渠文化”傳承下去,紅旗渠管理局決定開發新的旅游項目——像當年除險隊員那樣表演凌空除險。為了再現當年的凌空除險的場面,老英雄任羊成不顧年老體弱,又一次出山,承擔了組建和訓練“任家軍”的任務。為了教會徒弟,74歲的任羊成還幾次將自己繩捆索綁,在懸崖間飛來蕩去。2016年“五一”黃金周期間,“任家軍”正式亮相景區,在任羊成的指揮下,每隔30多分鐘表演一次凌空除險的絕技,隊員們在山崖間展轉騰挪,矯健如鷹,盡顯紅旗渠傳人的風采。

    紅旗渠的故事(四)

    “政聲人去后”。行文至此,我忍不住還想替那些為改變林縣人民干旱缺水命運殫精竭智、嘔心瀝血的“父母官”們說上一段頌揚的話。在距今400多年的明萬歷年間,林縣來了一位叫謝思聰的知縣。謝公在任4年,為林縣辦了不少好事,但在林縣百姓心中雕鏤下不可磨滅印記的,惟有浚池修渠為百姓解干渴的兩件事,并成為歷次編修林縣志大書特書的對象:一件是組織工匠將狹淺易淤、滲漏嚴重的南關大池進行清淤拓展,挖深治漏,并在舊池之西側新挖水池一個;同時,疏導水源,將桃園山谷泉水引來灌池。于是,南關二池清水蕩漾,取水者晨昏不息,絡繹不絕。另一件是組織民眾挖渠18里,引太行山洪峪谷之山泉,解決了楊家莊等40余戶村莊的人畜飲水問題。當地百姓為了紀念他為民引來甘霖,把這條渠命名為“謝公渠”,還在渠首建了一座“謝公祠”,以追思緬懷他的恩德。

    歷史進入20世紀50年代后,缺水的問題仍如同懸在林縣人頭上的一把刀。于是,天降大任于斯人,年輕的縣委書記楊貴被推上歷史舞臺。我想,面對林縣因極端缺水而貧困交加的艱難境況,面對林縣人民逃糧荒、逃水荒的血淋淋的現實,悲天憫人的楊貴一定會憂心如焚,寢食不安,最后,責任和道義驅使著他下定決心,要于絕境之中奮起,要率領林縣人民“重新安排林縣河山”,打一場改變世世代代受干旱缺水熬煎的翻身仗。

    當紅旗渠上馬的時候,正值國家三年困難時期,以楊貴為首的林縣縣委一班人面臨著資金缺乏,物資、糧食緊張和險惡施工條件等重重困難,面臨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誤解、指責,甚至丟官罷職的嚴峻考驗。不少人說,在這崇山峻嶺中修渠,簡直是異想天開。有人甚至對楊貴說:這個渠要是通不了水,你可就成了千古罪人。對此,楊貴沒有退縮,他給自己準備了一個刻有“千古罪人”四個大字的石碑,以“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大無畏氣概,團結和帶領全縣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挖山開渠不止。

    羊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如果沒有楊貴的振臂一呼,林縣廣大干部群眾改變干渴窮困命運的干勁和熱情還不會這么早被喚醒,后來建成“人工天河”的奇跡也許不會發生。我們承認,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但我們也應承認,在歷史轉折的關鍵時期個別英雄人物的確起著重要的引領作用。在建設紅旗渠的過程中,楊貴和縣委一班人不但忍辱負重,做出了一個又一個改變林縣歷史的重大決策,而且“干”字當頭,身先士卒,在工地與民工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同商量解決問題,真正同群眾風雨同舟,血肉相連。難能可貴的是,修渠16年,動用了大量的資金和物資,但從沒有發生過一宗請客送禮、揮霍浪費的情況,也沒有一個干部貪污挪用一分錢的修渠款和物資。

    后來,楊貴曾對一名新聞記者感慨地說:“當時我們要是稍稍有點私心雜念,渠絕對修不成。太平官好當啊。但是當時大家沒有一點想靠這個當官的意思。群眾最近切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是缺水,那就修渠!笔前,無私才能無畏,才能為了人民群眾的利益挺身而出,敢做敢為,才會領著林縣人民譜寫出修渠引水、改變命運的偉大樂章。楊貴為人民干了實事和好事,人民也沒有忘記他!拔母铩逼陂g,楊貴被打成“走資派”罷官免職,遭受迫害。林縣群眾暗中保護他,往他兜里塞雞蛋、懷里揣烙餅……后來,在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下,楊貴才獲得“解放”,并被調到北京工作。

    上世紀90年代初,楊貴兩次回林縣,廣大群眾潮涌般撲向楊貴,用各種純樸的方式表達對老楊的深情厚意。2016年6月,在紅旗渠紀念館落成典禮儀式上,河南省委一位負責同志的講話表達了林州、河南乃至全國人民的心聲:紅旗渠是中華民族的歷史豐碑,古有都江堰,今有紅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楊貴!
    紅旗渠的故事(五)
    紅旗渠是所大學校、大熔爐。在十年開山挖渠的偉大實踐中,林縣人鍛煉了意志,增長了膽量和才智,也培養了一批建筑方面的能工巧匠和施工管理人才。特別是那種敢想敢干、奮發圖強的精神,后來更成為镕鑄在林縣人心中永遠的魂,帶著這個“魂”,林縣人不但改變了家鄉貧窮落后的面貌,而且還走出太行山、走進大城市,闖出了一條更加廣闊的生存與發展之路,創造出一個又一個輝煌!
    說起紅旗渠給林州帶來的深刻變化,林州人喜歡用“四部曲”來概括,第一部,60年代“十萬大軍戰太行”,修建了紅旗渠,打造出了紅旗渠精神;第二部,80年代“十萬大軍出太行”,開鑿紅旗渠成長起來的一支浩浩蕩蕩的建筑隊伍,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第三部,90年代“十萬大軍富太行”,建筑隊帶回資金、帶回信息,源源不斷地輸入林縣,使灰頭土臉的林縣烏雞變成了美麗豐滿的林州鳳凰;第四部,新世紀“十萬大軍美太行”,林州有100多萬畝的荒山,基本得到了綠化,原來的荒山禿嶺,披上了綠色的盛妝。
    紅旗渠建成后,在漳河水的滋潤下,林縣人民終于脫離了歷代缺吃少穿的苦海,過上了吃穿不愁的溫飽生活。但無工不富,要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僅靠腳下這片土地是不夠的。當改革開放的春潮涌來的時候,當林縣周邊其他地方的農民們還沉浸在自家責任田碩果累累的歡樂中的時候,經過紅旗渠建設血與火洗禮的林縣人已開始把眼光瞄向了外面廣闊精彩的世界。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十萬建筑大軍出太行,很快在京津等許多大中城市刮起了林縣旋風,F在,這支由十四五萬人組成的勁旅,憑借紅旗渠賦予他們的膽識和魄力,已在全國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300多個城市留下閃光的足跡,在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中,一定有不少浸透著林縣人的勤勞和汗水。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縱橫天下的林縣人竟把自己的建筑營寨扎在了俄羅斯、阿聯酋、也門、新加坡等國家的土地上。
    建筑大軍經過市場的洗禮,帶回的是物質和精神的豐厚回報,有人形象地稱之為“五子登科”——飽了肚子,掙了票子,換了腦子,有了點子,走出了路子。在過去的20年間,當地百姓的儲蓄余額連年位居河南省縣市第一,其中銀行存款70%來自于建筑業;農村強壯勞動力的70%從事建筑業,均純收入的70%得益于建筑業。更為重要的是,林州人不但從外面帶回了資金,更帶回了先進理念和發展的信息,于是便有了林縣發展的第三部曲,縣、鄉、村工業大發展,他們大力興辦工礦企業,大力發展交通、衛生、教育事業……于是灰頭土臉的林縣縣城變成了繁華亮麗的林州市,廣大的農村也改變了貧困破敗的舊容顏,走上了富裕的小康之路。林州人富裕以后,更加注意保護生態,建設美好家園。他們大力開展以水土保持建設為重點的治山治水活動,實施了聲勢浩大的百萬畝荒山綠化工程。經過多年的付出,如今的太行山南麓——林慮山已從荒山禿嶺變成了層巒染綠、郁郁蔥蔥,一派生機勃勃的氣象。
    紅旗渠是林縣人民的生命之源、幸福之源,更是林縣人民的精神之源。紅旗渠所產生的能量遠遠大于紅旗渠工程本身,它不僅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而只有精神的東西才是不朽的。如今的紅旗渠,已成為林州(林縣)人的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一個價值萬金的名片,一種文化的符號。

    上一篇:望梅止渴主人公是誰

    下一篇:包拯家訓具體內容翻譯

    更多關于 紅旗渠的故事 的信息
    民間藝術
    福州脫胎漆器手工藝步驟

    福州脫胎漆器手工..

    福州脫胎漆器以輕巧、精美而聞名,因為成分只有漆、夏布或綢..
    白與黑的藝術:烏銅走銀手工藝

    白與黑的藝術:烏..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烏銅走銀是云南一種獨特的銅制純手工工..
    山西忻州寧武炕圍畫

    山西忻州寧武炕圍..

    “炕圍畫”在山西省尤其以山西忻州寧武、忻州原平、代縣的炕..
    民間藝術縮骨功

    民間藝術縮骨功

    縮骨功,也叫縮骨術也叫卸索,卸索的表演,這就是縮骨功。卸..
    宮廷鳥籠制作工藝

    宮廷鳥籠制作工藝

    宮廷鳥籠制作技藝起源于200年前的清代八旗子弟。宮廷鳥籠..
    風箏魏

    風箏魏

    風箏是民間傳統手工藝術,而風箏魏就是過去老手藝人的一個品..
    明代手工藝漆器的特點

    明代手工藝漆器的..

    明代漆工藝的活躍與明王室對漆器的推崇與重視有著直接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