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嘉德拍賣公司在2015年5月份隆重舉辦民國才女系列主題的油畫、國畫藝術品拍賣專題,此次拍賣為期三天,云集了民國時代六位芳華絕代女性藝術家的代表畫作。
拍賣主題:風華民國——民國女藝術家
拍賣時間:2015年5月16日——2015年5月18日
拍賣公司:中國嘉德拍賣公司
潘玉良
潘玉良(1895—1977年)是民國六位女畫家中創作最多,成就最高的一位,她的一生也最為坎坷。
潘玉良本名張玉良,因為父母雙亡,年幼時淪落煙花,17 歲時幸而遇到名士潘贊化為其贖身為妾,從此改為潘姓。1919 年潘玉良考入上海美專,1921 年赴法留學,先后就讀于里昂美術學校和巴黎美術學校,后進入羅馬皇家美術學院深造。1927 年潘玉良回國擔任上海美專繪畫研究所主任、導師及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先后舉辦過五次個展,并出版了《潘玉良油畫集》,被譽為“中國西洋畫中第一流人物”。
1977年7月,潘玉良于病貧交迫中默默離開人間,在巴黎留下的大量作品并不為人所知。直到80年代初一次偶然,人們才在她寓所地窖里發現了她的遺作——4000余幅畫作,其中很多已霉變腐爛。據說,她旅居法國的后半生里從未戀愛。去世后,人們發現她貼身保存的兩件物品:一個鑲有她和潘贊化照片的項鏈掛盒,一個是潘贊化送她的懷表。
潘玉良的藝術創作領域廣泛且極具特色,她主張“中西合于一治”,又賦于自身的個性色彩。此外,也許正是早年的人生經歷讓潘玉良對女性人體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感受與認知,她擅長以直率的筆觸表現那些與自身經歷以及女性生存狀態相關的主題。
方君璧
方璧君(1898--1986)和出身卑賤的潘玉良不同,方君璧系出名門,兄長方聲洞是黃花崗72烈士之一
提及民國美術史,就不可回避“三君子”。據記載,最早到法國學習繪畫的中國學生是李超士、吳法鼎和方君璧,他們是首批跨出國門的中國畫家,三人中只有方君壁一個女子,當時她14歲。
方君璧一家與汪精衛關系頗深,1912年,方君璧與嫂子曾醒、姐姐方君瑛一起隨汪精衛到法國留學,方君璧一句法語也不會,便先到語言學校寄宿學習,每周回家由蔡元培教她古文和書法,汪精衛教歷史和詩詞,方君璧的文史底子就是汪精衛和蔡元培給打下的。
北京匡時2012春拍,《吹笛女》經過十多輪激烈競價以632.5萬元成交。畫中身著旗袍,發型時尚的少女,是后來著名翻譯家、音樂家、冼星海的老師。方璧君于1914年歐戰爆發,方君璧考上波爾多美術學校,后來又考入巴黎國家高等美術學院,成為這所學校第一位中國女留學生。1922年她與青梅竹馬之交、里昂大學文學博士曾仲鳴結為夫妻。1924年她的作品《吹笛女》和《H小姐的肖像》入選當時法國最具盛名的沙龍展——巴黎春季沙龍,這是第一位中國女性的作品入選,引起極大轟動。
方璧君回國后,丈夫曾仲鳴成為汪精衛秘書,1939年3月被軍統特工誤殺,方君璧也受重傷。此后,方君璧長期旅居海外,半生守寡,一生作畫,以繪畫知名中外,1970年代回國時還受到周恩來的接見。
蔡元培在方君璧作品序言中稱其“借歐洲寫實之手腕、達中國抽象之氣韻”。其作品將西方繪畫的寫生與透視原理融入傳統繪畫藝術形式,以此順應并創造著改良中國畫的時代潮流。
關紫蘭
“中國閨秀”關紫蘭(1903-1986 ),她的美貌上過《良友》雜志,是中國最早接受西方野獸派影響的女畫家,20世紀90年代上海發現一批老照片,美貌的關紫蘭曾一度被誤認為是著名影星阮玲玉。
上世紀20年代末,上海西洋畫界的現代主義熱潮興起。以馬蒂斯為代表的野獸派畫風,歐洲后期印象派畫風,尤為年輕藝術家所青睞。陳望道、陳抱一、丁衍鏞等創辦中華藝術大學,積極倡導西畫改革。1927年第17期《良友》刊載“中華藝術大學美術展覽會”專版,除介紹陳、丁外,還特別推介了兩名女學生,其中就有關紫蘭。
關紫蘭的一生看似波瀾不驚,堪稱名媛閨秀之典范。她父母經商,所營項目包括布匹印染,在討論畫布紋飾的時候,他們發現美麗聰明的女兒很有天分,于是努力培養關紫蘭的藝術才能,考入中華藝術大學后,她的美麗以及若干作品一經發表便引起轟動。
此后,關紫蘭在恩師陳抱一的建議下進入日本東京文化學院留學。得益于日本著名畫家有島生馬和中川紀元的點撥,對野獸派繪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她的畫得野獸派之精髓,又融合東方韻致、帶有浪漫色彩。
為了事業,關紫蘭數度推遲婚姻,到三十五歲才肯嫁人,丈夫是一名醫生開一間牙科診所。
新中國成立后,關紫蘭也嘗試著畫一些反映時代變化的新題材,1963年被聘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的館員。文化大革命前她徹底歇下畫筆,敏感地終止了創作。但是她經常還會散步到南京東路上的德大西餐館和東海西餐館去喝咖啡。及至晚年,她每月依然要去長春路的斯維美理發店修飾自己,時常在身上灑些進口香水,保持著“閨秀”的人生態度。
唐蘊玉
1906—1992
在中國早期油畫名家中,唐蘊玉的聲名“與潘玉良女士不相伯仲”,也是唯一兼有留日與留法經歷的第一代中國女油畫家。被稱為“與潘玉良女士相伯仲”的唐蘊玉,是中國油畫前輩中少數優秀的女性畫家之一,但是她的大名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遺漏了。
唐蘊玉是江蘇吳江人,性愛美術,早年畢業于張默君女士創辦的上海神州女子學校美術科西畫專業,拜名畫家陳抱一、許登(敦)谷、關良等為師,畢業后曾在上海啟秀女學執教美術。1925年,她的油畫作品在天馬會第七屆美術展覽會上展出,同場展出的油畫家還有劉海粟、李金發、汪亞塵、朱屺瞻等。
唐蘊玉和柳亞子自幼是親友。1927年春,柳亞子和他家人東渡日本,唐蘊玉隨同前往,向日本名油畫家石井柏亭、滿谷國四郎等求教,作品曾入選東京展覽會,橋本關雪譽其為“中國江南一才女”。日本的游學經歷大大開闊了她的眼界,也收獲了戀人——早稻田大學的中國留學生鄭揆一。
1928年,唐蘊玉與江小鶼、張辰伯、王濟遠、朱屺瞻、李秋君、潘玉良等創立藝苑繪畫研究所。當時正值以上海為中心的洋畫運動趨于昌盛之,她和從歐洲歸國返滬的潘玉良和一些優秀女畫家加入其中,成為重要的中堅力量。專家認為,“洋畫運動”中的女畫家已成為一種新興的藝術創作類型,她們之所以受到引人注目,不僅因為她們是新文化運動中獲得自由和平等的女性,根本上還是由于她們自身藝術的實力和才情。
1930年,唐蘊玉同鄭揆一在巴黎結婚,證婚人是何香凝夫人。不久她考入國立巴黎美術學院,她的作品《巴黎蒙馬特》、《巴黎舊居》參加了法國春秋兩季美術展覽會。
回到上海后,唐蘊玉一邊在美術?茖W校教授油畫,一邊致力于創作。1946年5月,她假上海大新公司畫廳舉行第二次個人西畫展,展出作品達百數十幅,參觀者絡繹不絕,蔚為盛況。
嘉德上拍作品《同學M君》作于1934年,是藝術家旅歐時期的代表佳作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唐蘊玉雖然還堅持繪畫,但迅速淡出了公眾視野,她先后在幾間中學教美術。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卷而來,作為華僑資本家鄧家受到巨大沖擊。80年代夫婦二人移居美國,年逾古稀的唐蘊玉迎來了她創作的第二春。據家人說,在患癌癥去世前兩天,她還完成了一束鮮花的寫生創作,此畫成為她最后的遺作。
蕭淑芳
1911-2005
從瓶花到山花,蕭淑芳愛畫花,也自喻如花。就像鮮花一般,她受到了恩師徐悲鴻,丈夫吳作人的小心呵護。
蕭淑芳一生種花、愛花、畫花,所以在中國美術界有”百花之神”的雅號。這花一樣的女子也是名門之后,父親蕭伯林從事鐵路事業,叔父蕭友梅是我國現代音樂的奠基人之一,曾擔任孫中山先生的秘書。
蕭淑芳在天津降生,她和四個姐妹從小接受西方文化教育,被鼓勵自由地發展興趣與天賦,后來她們都有所成就,蕭淑芳是杰出畫家,姐姐淑嫻是獲比利時皇家音樂學院金獎的作曲家、音樂理論家,妹妹淑熙是美籍生物學博士……
1920年她隨父來到北平,1926年進入北平藝專接受正規西洋學院教育。三年后她再赴南京中央大學,拜在徐悲鴻門下,期間結識朱家驊、徐志摩、陸小曼、蔣碧薇等名流。
追索“民國范兒”,當下女性不禁感嘆,民國女子們很早已走在了社會變革的前沿。從蕭淑芳身上就可見一斑,她不僅有繪畫的天姿,還喜歡滑冰、騎馬、游泳、打網球……時髦的活動她都去嘗試。
1935年,蕭淑芳在首屆華北女子花樣滑冰比賽中奪魁,優美身姿留在了《良友》畫報中
1933年,蕭淑芳與在協和醫院學醫的余新恩結婚,隨后雙雙赴歐洲深造。1938年蕭淑芳進入英國倫敦大學斯萊德美術學院,選修了雕塑和油畫課程。沒多久舉辦畫展,頗受好評。
1946年,經歷了離婚、重病的蕭淑芳邂逅了十幾年未見的老同學吳作人,兩個傷心人從此相知相惜。1948年,在恩師徐悲鴻先生的見證下,蕭淑芳與吳作人喜結良緣。彼時,吳作人40歲,蕭淑芳37歲。
48年后的1996年,88歲的吳作人重病昏迷后再也沒醒過來。丈夫過世后,蕭淑芳一面主持吳作人基金會的事務,一面投入到了花卉作品的創作中。2001年,年屆九旬的她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她從藝 75 周年個人回顧展。2003 年她又舉辦了“九十以后新作展”,所展近百幅作品全部都是90歲以后的新作。
蕭淑芳愛花,畫得最多、造詣最高的也是花,她成功地將水彩技巧融入中國畫的水墨丹青之中。 她的早年作品多見花瓶,晚年卻偏愛自由爛漫的山花,也許這是她心境的改變。
賀慕群
1924年——
上海美術館為同一位藝術家三度舉辦個展,是甚為罕見的事情,而賀慕群讓他們這樣做了。賀慕群生于浙江寧波的大戶人家,她在少女時代受到了良好教育。祖父是一位名中醫,家中藏書頗豐,賀慕群從小泡在祖父的書房中。母親擅長國畫,讓賀慕群也對繪畫萌生了興趣。
然而抗戰爆發了,全家為避亂逃到上海生活日益窘迫。賀慕群白天到工廠做工賺錢,晚上堅持去夜校學習美術,她說,“我一直有這樣的想法:女人得有自己的事業!
40年代末期,賀慕群去了臺北,又遠走巴西,獲得SaoLuis畫廊的賞識,舉辦個人畫展。1965年,賀慕群41歲時只身奔巴黎,就此度過了37年。
1968年,她的油畫《玩偶系列》參加法國婦女沙龍展榮獲大獎,開始顯山露水。990年代中期,時任上海美術家協會主席的沈柔堅在巴黎見到賀慕群的繪畫,甚為喜歡,遂邀請她回國舉辦個展。2002年,年事已高的賀慕群落葉歸根定居上海。那一年,上海美術館為賀慕群再度舉辦大型個展。
賀慕群的繪畫語言介于書寫與制作之間,帶有一種不卑不亢的藝術氣質,她用最直白的線條描繪著生活中最常見的物象——蔬菜、水果、面包,以及那些生活在困頓之中的人們,色彩鋪陳優雅而略帶憂郁,情緒敏感而克制,展現出早期表現主義比較溫和的表現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