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p8739.cn-亚洲av无码av制服另类专区,精品国精品国产自在久国产应用,女人与公狼做交十配视频,亚洲色大成网站WWW永久

<tr id="mskmg"></tr>
<dfn id="mskmg"></dfn>
  • <sup id="mskmg"></sup>
  • <ul id="mskmg"><center id="mskmg"></center></ul>
    <ul id="mskmg"></ul><tr id="mskmg"></tr>
  •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民俗 > 民俗動態 > 陜西在清朝時期的行政劃分

    陜西在清朝時期的行政劃分

    來源:  瀏覽 5520

    清王朝系女真族(滿族祖先)建立。女真族世居我國東北地區,16世紀80年代到17世紀初,女真族杰出領袖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創立八旗制度。于明朝萬歷四十四年(1616)在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即汗位,國號稱“金”,建元天命。天命七年(1622)遷都東京(今遼寧省遼陽市),十年遷都盛京(今遼寧省沈陽市)。努爾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極繼位,天聰十年(1636)四月改國號為“清”,改元崇德。
      明崇禎十七年(1644)四五月間,正當李自成農民起義軍進入北京,明廷瓦解之際,吳三桂引清兵進入山海關,鎮壓了農民起義軍,十月清世祖福臨遷都北京,便開始了君臨全國的清朝統治。1911年辛亥革命,宣統皇帝溥儀退位,清朝滅亡。自努爾哈赤天命元年(1616)至宣統三年(1911)退位,凡傳12帝,享國296年,自福臨順治元年(1644)統治全國至溥儀退位,共10帝,268年。
      清代是我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我國的疆域至此基本形成,“東極三姓所屬庫頁島,西極新疆疏勒,至于蔥嶺,北極外興安嶺,南極廣東瓊州之崖山”(《清史稿·地理志》)。
      清代的行政區劃大致繼承元明兩代,以行省為最大的地方政區。清初改南直隸為江南省,康熙時,分陜西為陜西、甘肅2省,分江蘇為江蘇、安徽2省,分湖廣為湖北、湖南2省,其余如舊,共18省。光緒時,又添設臺灣、新疆、奉天、吉林、黑龍江5省,共23省。另外,還設有內蒙古、外蒙古、青海、西藏、察哈爾5個特別區(一般稱為“地方”)。行省和地方的區別是:行省及其府、州、縣的官吏均由中央政府派遣,而地方以下的各級首長,或世襲或委派,均由當地人產生。清政府僅在5個地方設“辦事大臣”、“幫辦大臣”、“都統”等官吏以統治之。
      清代的行省以下設有道、府、州、廳、縣等。道是監察區域,設置道員,代表行省監察巡視,但不直接負責民政,故道不是一級行政區。廳有直隸廳與散廳兩種,但都是設在邊遠地區及軍事要地,純粹是一種軍事布署。州有直隸州及散州之別,直隸州的地位與府相同,散州與縣相當。因此,清代的地方行政實際上仍是省、府、縣三級制。
      清順治元年(1644)設立陜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三年改置陜西省,設巡撫,駐西安,并設川陜總督,十四年改設山陜總督,康熙三年(1664)分陜西為左、右2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駐鞏昌(今甘肅省隴西縣),分領鞏昌、臨洮,平涼、慶陽4府;左布政使司仍駐西安。六年,改陜西右布政使司為鞏昌布政使司;七年又改為甘肅布政使司,徙治蘭州①,仍以陜西左布政使司為陜西布政使司。十九年將山陜總督改為川陜甘總督,仍駐西安,雍正九年(1731)又改為陜甘總督,十三年兼轄四川,乾隆十四年(1749)復改為陜甘總督,十九年兼甘肅巡撫事,二十九年移駐蘭州。陜西省轄區約為今陜西省。領7府、5直隸州,分5道巡察。
      西乾鄜道 治所設在西安,領1府、2直隸州。
      西安府 治所設在長安、咸寧,領15縣、1州、2廳。
      長安縣 明故縣,境內有終南山、圭峰、渭水、潏水、鎬水和灃水?h轄省城西部54坊及三橋、王寺、田許(許村)、斗門、馬王、馮籍(馮村)、魚化、河池、郭杜、姜仁、乾河、五樓、姜村、黃良、子午、紅廟、楊善、葉馬(葉家寨)18厫,設有杜角、秦杜、三橋3鎮,主簿駐斗門。轄區約為今西安市蓮湖區全部,未央、碑林、雁塔3區西部及長安縣西部。
      咸寧縣 明故縣,境內有樂游、少陵、白鹿、銅人等原,灞水、浐水和渭水?h轄省城東部29坊及東關、韓森、搟爾垛(孟家街)、沙谷堆(梆子井)、路家灣、惠家莊、曹家堡、狄寨、元興(高橋鎮)、南關、金滹沱、黃渠、三兆、大兆、杜曲、戎店、尹家衛(引駕廻)候官、鳴犢、午門、白花、五龍、北辰、務莊(安定堡)、新筑、沙河(沙西堡)、中原(油房唐村)、三里、渠(米家堡)、東陵(馬家寨)30倉,設有灞橋、渭橋、鳴犢3鎮,縣丞初駐尹家衛,后駐草灘。轄區約為今西安市新城、灞橋2區全部,未央、碑林、雁塔3區東部及長安縣東部。
      臨潼縣 明故縣,境內有驪山、溫泉、普陀原,鴻門坂、渭水、潼水、戲水、零水和石川河,編設會德、潤渭、陂陽、永豐4鄉和新豐、零口、交口、廣陽、櫟陽5鎮,縣丞駐關山鎮,鄉轄40里。轄區約為今臨潼縣地及西安市閻良區。
      藍田縣 明故縣,境內有秦嶺、七盤山、峣山、蕢山、藍田山、灞水、浐水和輞水,清初編設寧民、玉山、白鹿,故城4鄉和藍橋、焦戴、新街3鎮。嘉慶七年(1800)將4鄉改名東南西北,鄉轄20里。轄區約為今藍田縣地。
      渭南縣 明故縣,境內有渭水、湭水、赤水和古白渠,編設下渭、石泉、神川、仕原4鄉及赤水、田市2鎮,鄉轄52里,縣丞駐下邽鎮。轄區約為今渭南市地。
      富平縣 明故縣,境內有壇山、天乳山,土門山、荊山、頻山和石川河,設有永潤、招福、平皋、頻陽4鄉及美原、道賢2鎮,鄉轄40里。轄區約為今富平縣地。
      三原縣 明故縣,境內有嵯峨山、堯山、濁谷水、清谷水、冶谷水和趙氏河,設有陂西、王店、樓底、西陽、大程、長坳、陵前、橫水、馬額9鎮,編戶30里。轄區約為今三原縣地(不含魯橋鎮)。
      涇陽縣 明故縣,境內有嵯峨山、甘泉山、仲山、涇水和冶谷水,康熙年間仍設有宜善、廣吉、溫豐、甘延、金圭、瑞安、臨涇、清流8鄉和永樂、臨涇、石橋、云陽、孟店、王橋6鎮?h丞駐冶峪,鄉轄44里,光緒十六年(1890)增設臨涇、瑞安2分鄉。轄區約為今涇陽縣地及三原縣魯橋鎮。
      高陵縣 明故縣,境內有奉政原、鹿苑原、渭水和涇水,設有泰順、慶安2鄉及毗沙鎮,鄉轄15里。轄區約為今高陵縣地。
      咸陽縣 明故縣,同治初年,回民起義軍曾在窯店西筑城設立渭城府,在新豐村設立新豐縣,后廢。境內有鮮原、畢原、高陽原、短陰原、渭水和涇水,設有高橋、窯店、北賀、馬莊4鎮,編戶10里。轄區約為今咸陽市渭城、秦都2區地。
      興平縣 明故縣,境內有黃山、馬嵬坡、渭水和清黑水,縣丞駐張店,編戶15里,設有桑家、馬村2鎮。轄區約為今興平縣地。
      醴泉縣 明故縣,境內有九嵕山、芳山、涇水和甘水,設有十孝、六仲、四義3鄉及叱干、甘北2鎮,鄉轄18里。轄區約為今禮泉縣地。
      鄠縣 明故縣,境內有終南山、圭峰、渭水、灃水和澇水,清順治八年(1651)設有陽、太平、宜善3鄉及秦渡、澇店、趙王、大王4鎮,鄉轄21里,乾隆四 十二年(1777)增至40里。轄區約為今戶縣界河、鳳凰山以東地區。
      盩厔縣 明故縣,境內有秦嶺、安樂山、石樓山、竹谷水、渭水、黑水和甘水,設有終南、尚村、啞柏、祖庵5鎮,縣丞駐祖庵,編戶40里。轄區約為今周至縣老君嶺、四方臺以北地區及戶縣界河、鳳凰山以西地區(包括甘河、祖庵、白廟、蔣村4鄉)。
      同官縣 明故縣,屬耀州,清初改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復屬耀州②,十三年還屬西安府。境內有女回山、白馬山,鐵籠山、漆水、沮水、銅官川水和烏泥川水,編戶6里。轄區約為今銅川市郊區中部、城區全部,耀縣石柱、演池2鄉和董家河鎮,以及宜君縣縣口、云夢2鄉。
      耀州 明故州,屬西安府,清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③,十三年降為散州,仍隸西安府。境內有五臺山、牛耳山、木門山、沮水、漆水、澗谷水、清谷水和濁谷水,設有小丘、柳林、照金、廟灣4鎮,編戶18里。轄區約為今耀縣地(不含石柱、演池2鄉,瑤曲、董家河2鎮)。
      孝義廳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分咸寧、鎮安、藍田等縣地設立,因廳治孝義川得名,嘉慶七年(1802)遷治舊縣關。境內有秦嶺、大頂山、大峪河(又名乾祐河、柞水)、金井河(又名甲水)、社川水和洵河,設有本城、永安、久寧、長慶4里。轄區約為今柞水縣北部(茨溝口、蔡鎮、紅巖寺以北地區)及鎮安縣東川區和紅洞鄉。
      寧陜廳 明為五郎壩巡檢司,清順治年間裁,乾隆四十八年(1783)西安府水利通判移駐五郎關。嘉慶五年(1800)分長安、洋、石泉、盩厔、鎮安5縣地設立寧陜廳④,取名“陜西永寧”之義。境內有秦嶺、萬華山、腰竹嶺、火地嶺、光頭山、灃水、洵河、蒲河、汶水、月河、長安河和子午谷,分設東南西北中五路,主簿駐江口。轄區約為今寧陜縣地(不含太白廟區)。
      乾州直隸州 明為散州,隸西安府,清初仍舊,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直轄區境內有梁山、明月山、漠谷水、泔水、武亭水,設有東南西北4鄉及薛祿、陸陌、臨平、陽峪、馮市、陽洪、關頭7鎮,鄉轄24里。轄區約為今乾縣地。州領2縣。
      武功縣 明故縣,屬西安府,清雍正三年(1725)改屬乾州。境內有渭水、水和武水,設有魏公、游鳳、普集、大莊、楊陵、永安6鎮,編戶15里。雍正七年(1728)增設在城、薛固、長寧3鎮,乾隆十五年(1750)又在韓店設立貞元鎮。轄區約為今武功縣地及咸陽市楊陵區(不含五泉鄉)。
      永壽縣 明故縣,屬西安府,清雍正三年(1725)改屬乾州。境內有武陵山、分水嶺、泔水、漠谷水、武水和拜家河,順治四年(1647)設有底窖、蒿店、監軍、儀井4鎮,編戶5里,乾隆五十六年(1791)增設店頭、乏牛、常寧、舊永壽4鎮。轄區約為今永壽縣地。
      鄜州直隸州 明鄜州,屬延安府,清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直轄區境內有高奴山、洛水、黑水、華池水和三川水,設有交道、屯磨、張村、隆益、牛武5鎮,州判駐王家角鎮。清初編戶23里,道光年間并為16里。轄區約為今富縣地。州領3縣。
      洛川縣 明故縣,境內有高廟山、爛柯山、鄜畤山、洛水、聿津河、南川水和杜家河,乾隆三十一年(1766)徙治鳳棲堡,設有延豐、進賢、樂歲、大安4鄉及仙宮、白城、化石、土基、黃連、吳莊、興平、梁原、樂生、化莊、朱牛、漢寨、廂西、進蒙、永鄉、聿津16鎮,鄉轄9里。轄區約為今洛川縣地及黃龍縣西部。
      中部縣 明故縣,境內有橋山、石堂山、洛水、沮水、華池水、香川水和五郊河,設有塘和里和北谷、保安、孟家、蘆保、龍坊5鎮。轄區約為今黃陵縣平天村以東、沮水以北地區(不含倉村鄉和店頭鎮)。
      宜君縣 明故縣,境內有秦山、太白山、青龍山、洛水、石盤水、玉華川、纏帶水、馬蘭川和姚渠川,設有雷遠、五里、店頭、石梯、偏橋、哭泉6鎮,巡檢司駐馬蘭鎮,編戶38里。轄區約為今宜君縣地(不含縣口、云夢2鄉)、黃陵縣西南部(平天村以西、保安鎮以東的沮水以南地區及倉村鄉、店頭鎮)、旬邑縣西北部(馬欄鄉和馬欄農場)、銅川市郊區西北部及耀縣瑤曲鎮。
      潼商道 治所設在潼關,領1府、1直隸州。
      同州府 明同州,屬西安府,清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十三年升為府。治所設在大荔,領8縣、1州、1廳。
      大荔縣 清雍正十三年(1735)在同州府城設縣,因西晉時舊名。境內有商顏山、沙苑、洛水和渭水。編設華志、大德、美陽3鄉,鄉轄34里。乾隆十三年(1748)將潼關衛在本縣境內的23屯軍戶劃歸本縣,編為6里。道光年間增設羌白、潘驛、船舍、坊頭、沙苑5鎮。轄區約為今大荔縣袁官營、高城、太白池以西地區。
      朝邑縣 明故縣,清初往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還屬同州。境內有洛水和黃河,初設長春、洛苑、都仁3鄉,兩女、太奇、趙渡3鎮,主簿駐大慶關,鄉轄36里;順治十五年(1658)廢3鄉設三運,廢太奇鎮,增設新市、白冢、雙泉、白市、新大慶關、舊大慶關6鎮,同治年間廢三運設立東、南、西、東北、西北五路,并設立14巡警局,光緒十六年(1890)合并為33里。轄區約為今大荔縣袁官營、高城、太白池以東地區。
      郃陽縣 明故縣,清初往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還屬同州。境內有梁山、方山、黃河、徐水、洽水和大峪水,設有西河、萬安、仙宮、長豐4鄉及甘井、王村、百良、黑池、路井5鎮,鄉轄44里。轄區約為今合陽縣地及黃龍縣紅石崖鄉。
      澄城縣 明故縣,清初往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還屬同州。境內有界頭山、壺梯山、洛水和大峪河,設有寺頭、業善、交道、韋莊、王莊、窯頭、馮原、塔家、良輔9鎮,編戶40里。轄區約為今澄城縣地及黃龍縣范家卓子鄉。
      韓城縣 明故縣,清初往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還屬同州。境內有龍門山、梁山、韓原、黃河、澽水和芝川水,設有德津、沃壤、山覭、梁下4鄉,薛峰、昝村2鎮及神道嶺汛,鄉轄28里。轄區約為今韓城市地及黃龍縣東南部。
      白水縣 明故縣,清初往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改屬耀州⑤,十三年來屬同州府。境內有黃龍山、秦山、洛水、白水和孔走河,設有會賓、長寧、慶云3鄉和馮雷、西故、南河、雷村、新村、新窯、鐵牛、雷衙、武莊、孔走10鎮。轄區約為今白水縣地。
      蒲城縣 明故縣,清初往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改屬華州,十三年來屬同州府。境內有堯山、豐山、洛水、甘泉水和大峪河,初設翔鸞、呂原、賢相、龍樂4鄉及常樂、石表、渭原、孝同、興市、武店、漢底、車渡、荊姚、高陽10鎮,鄉轄55里,乾隆元年(1736)改為54里,光緒三十一年(1905)改為98聯。轄區約為今蒲城縣地及銅川市郊區的廣陽、阿莊、高樓河3鄉。
      華陰縣 明故縣,清初往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改屬華州,十三年來屬同州府。境內有太華山、黃河、渭水、敷水和黃酸水,編戶28里。轄區約為今華陰縣地。
      華州 明故州,清初仍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十三年降為散州,來屬同州府。境內有少華山和渭水,設有將相、孝悌、仁義、豐原4鄉及羅紋、柳子、臺頭、王宿、瓜坡、高唐、江村7鎮,鄉轄41里。轄區約為今華縣地。
      潼關廳 明潼關衛,清初沿其舊制,轄潼關城及108屯,錯落于陜西省華陰、同州、朝邑、郃陽、華州、渭南、臨潼和河南省閿鄉、靈寶等州縣。雍正二年(1724)因輸納不便,裁除衛制,屯堡改隸各州縣,四年又以閿鄉、華陰2縣的42屯設立潼關縣,屬華州, 十三年改隸同州府,乾隆十二年(1747)改為廳。境內東有麒麟山、西有鳳凰山,黃河逕廳城之北,潼水貫城,北流入河,轄有關城及43屯,巡檢司兼司獄駐風陵渡。轄區約為今潼關縣地以及華陰縣、河南省靈寶縣、山西省芮城縣部分地。
      商州直隸州 明商州,清初仍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直轄區境內有商山、熊耳山、雞冠山、金鳳山、西巖山、冢嶺山、丹水、黑龍峪水和老君峪水,設有商洛、老君店、黃川、大荊、泉村、西市、豐陽7鎮,州同駐龍駒寨,編戶16里。轄區約為今商州市地及丹鳳縣大部分(包括商鎮、鳳冠、寺坪3區及鐵峪鋪區的桃花鋪、花瓶子、蘇溝、武關、白陽關、東毛坪、油房坪7鄉)。州領4縣。
      鎮安縣 明故縣,清初往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還屬商州。境內有長陵山、都家嶺、天書山、金井河、社川河、乾祐河、縣河、冷水河、洵河、小任河、大任河,設有東安、南安2里。轄區約為今鎮安縣地(不含東川區和紅洞鄉),柞水縣南部(包括茨溝口、下窯街、曹坪、黃土碥以南地區)及寧陜縣太山廟區北部。
      山陽縣 明故縣,清初往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還屬商州。境內有天柱山、蓮花山、孤山、三鳳山、金井河、花水河、關柎水、縣河、桐峪河、漫川河、丹江和銀花河,編戶2里。轄區約為今山陽縣地。
      雒南縣 明故縣,清初往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還屬商州。境內有雪堂山,陽華山、王喬山、冢嶺山、元扈山、洛水、靈水、要水、文川水和故縣川,巡檢司駐三要司,順治四年(1647)設有靈泉、洛源2鄉,鄉轄12里。轄區約為今洛南縣地、丹鳳縣東北部(包括庾嶺、巒莊2區和北趙川、梨園岔2鄉)及商南縣沙坪、兩岔河2鄉。
      商南縣 明故縣,清初往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還屬商州。境內有商雒山、青山、角山、丹水、銀花水、武關河、縣河和湘河,設有城邑里。轄區約為今商南縣地(不含沙坪、兩岔河2鄉)。
      鳳邠道 治所設在鳳翔,領1府、1直隸州。
      鳳翔府 治所設在鳳翔,領7縣、1州。
      鳳翔縣 明故縣,境內有雍山、三畤原、雍水、橫水和汧水,設有橫水、窯店、虢王、彪角、陳村5鎮,編戶39里。轄區約為今鳳翔縣地及寶雞縣陽平鎮轄區東部。
      岐山縣 明故縣,境內有岐山、武將山、秦嶺、周原、渭水、水、畤溝水和斜峪水,設有鸑鷟、中水、懷賢、陽遂4鄉和益店、龍尾、蔡家、青化、高店、羅局、棗林7鎮,鄉轄30里。轄區約為今岐山縣地及太白縣龍窩、桃川、高碼頭3鄉。
      扶風縣 明故縣,境內有岐山、梁山、美山、美水、水、漆水和渭水,設有飴原、邰城、泰川、鳳泉4鄉和伏波、杏林、絳帳、午井、召公、天度、崇正7鎮,鄉轄29里。轄區約為今扶風縣地及楊陵區五泉鄉。
      郿縣 明故縣,境內有太白山、馬家山、武功山、斜谷、五丈原、渭水和清水河,清初設有諸葛、太白、鳳棲3鄉和槐芽、橫渠、清化、長興、齊家、金渠6鎮,鄉轄18里。乾隆四十三年(1778)3鄉改名全善、清遠、槐芽。轄區約為今眉縣地及太白縣鸚鴿鄉。
      麟游縣 明故縣,境內有天臺山、箭筈山、青蓮山、漆水、岐水、麻夫川、兩亭河和杜水,設有良舍、招賢2鎮,編戶7里。轄區約為今麟游縣地。
      汧陽縣 明故縣,境內有天臺山、圭山、箭筈嶺、汧水、草碧谷、暉川河和界子河,設有黃理、草碧2鎮,編戶3里又兩個半里,轄區約為今千陽縣地。
      寶雞縣 明故縣,境內有秦嶺、陳倉山、石鼓山、大散嶺、和尚原、渭水、塔河、洛谷水、汧水、磻溪、太白河、虢川河、上谷水和故道水,設有宣明、永寧、永豐、涼泉、富國、令遠、淳化、遵儀、仁和、孝悌10鄉和底店、陽平、馬營、益門4鎮,巡檢司駐虢川鎮,鄉轄53里。轄區約為今寶雞市金臺、渭濱2區,寶雞縣地(不含橋鎮和龜川以西以北地區)及太白縣嘴頭鎮。
      隴州 明故州,境內有吳岳、隴山、山、汧水、八渡水和渭水,設有杜陽、東涼、新街、縣頭、八渡、神泉、馬鹿、赤延、故川、香泉、大松、通關河、溫水13鎮,編戶28里。轄區約為今隴縣地、寶雞縣橋鎮和龜川以西以北地區及甘肅省張家川縣馬鹿鎮。
      邠州直隸州 明邠州,清初仍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直轄區境內有豳山、涇水、安化河、白水川(漆水)和太峪河,設有高村、大峪、永樂、史店、白吉5鎮,編戶17里。轄區約為今彬縣地。州領3縣。
      三水縣 明故縣,境內有石門山、七里川、汃水、大陵水、馬嶺水和過澗,設有土橋、張洪、太羽、職田、底廟5鎮,編戶8里。轄區約為今旬邑縣地(不含馬欄鄉和馬欄農場)。
      淳化縣 明故縣,境內有壽峰山、甘泉山、涇水、清水和冶谷水,設有常實、大店、石橋、辛店、通潤、姜嫄6鎮,編戶6里。轄區約為今淳化縣地。
      長武縣 明故縣,境內有鶉觚原、宜山、涇水、黑水(芮水)和馬蓮水,設有?、冉店、窯店3鎮,編戶7里。轄區約為今長武縣地及甘肅省涇川縣窯店鄉。
      延榆綏道 明榆林衛,清初沿其舊制,仍分東、中、西三路,康熙元年(1662)將西路并入中路,雍正九年(1731)改中路為榆葭道,東路為延綏鄜道,乾隆二十六年(1761)合并為延榆綏道。治所設在榆林,領2府1直隸州。
      榆林府 清雍正八年(1724)撤銷榆林衛,九年設立榆林府⑥,治所設在榆林,領4縣1州。
      榆林縣 本為榆林衛的雙山、常樂、保寧、歸德、魚河5堡地,清雍正二年(1724)改屬綏德,九年設縣⑦。境內有紅山、駝山、無定河、榆溪河和葭蘆川。乾隆二十七年(1762)正月將原綏德衛方連屯劃歸葭州,而將葭州的建安堡劃歸本縣。全縣分為常樂堡、雙山堡、建安堡、上柴塘、下柴塘、歸德堡、魚河堡、鎮川堡、保寧堡、邊塘10個地方。設有碎金鎮。轄區約為今榆林市地。
      懷遠縣 本為榆林衛的懷遠、波羅、響水、威武、清平5堡,清雍正二年(1724)改屬綏德,九年設縣⑧。境內有龍鳳山、火石山、無定河、圁水(自靖邊縣流入)、大理河和小理河。全縣分為東門溝、波羅堡、小磁窯、響水堡、李家坬、白家坬、苦水溝、威武堡、賈家大峁、馬家墩、清平堡11個地方。轄區約為今橫山縣地(不含苦水河以東、殿市黨岔以南地區)及子洲縣電市、水地灣2鄉。
      神木縣 明故縣,屬葭州,清初改屬延安府,雍正二年(1724)將榆林衛的永興、柏林、大柏油3堡劃歸本縣,三年復屬葭州,乾隆元年(1736)改隸榆林府,二十七年正月又將葭州的高家堡劃歸本縣?h境有黃河、屈野河、芹河、大柏油河、柏油河和禿尾河,理事同知駐神木營,編戶4里。轄區約為今神木縣地(不含萬鎮、喬岔灘、花石崖3鄉)。
      府谷縣 明故縣,屬葭州,清初往屬延安府,雍正二年(1724)將榆林衛的清水營及黃甫、孤山、木瓜園、鎮羌4堡劃歸本縣,三年復屬葭州,乾隆元年(1736)改屬榆林府。境內有黃河、黃甫川、清水川、孤山川和石馬川。清初編戶6里,康熙年間(1662—1722)并為4里,乾隆年間(1736—1795)改為尖堡、寬坪、馬鎮、熟芝坪、高崖、新馬、永安、大神堡、桑林、水池10鄉,再改稱尖堡、黃甫川、馬真、大堡、永興、新馬鋪、鎮羌堡、孤山堡、木瓜園、清水營10個地方,巡檢司駐麻地溝。轄區約為今府谷縣地。
      葭州 明故州,清初仍屬延安府,雍正二年(1724)將榆林衛的建安堡劃歸本州,三年升為直隸州,乾隆元年(1736)降為散州,改屬榆林府,二十七年正月將建安堡劃歸榆林縣,將高家堡劃歸神木縣,而將榆林縣開荒川一帶(原屬綏德衛方連屯)劃歸本州。州境有黃河、禿尾河、葭蘆河和荷葉水。清初編戶3里,后改為浮圖、背干、螅蜊峪、神泉鋪、烏龍鋪、古墓、響石寺、開荒、得勝廟,岔道鋪、界牌、車兒會12個地方。轄區約為今佳縣地及神木縣萬鎮、喬岔灘、花石崖3鄉。
      延安府 治所設在膚施,領10縣。
      膚施縣 明故縣,境內有鳳凰山、清涼山、嘉嶺山、延水、西川水、南河水、豐林川和清化水。編戶4里。轄區約為今延安市中部北部。
      安塞縣 明故縣,境內有延水,杏子河和洛水。編戶8甲。轄區約為今安塞縣地及甘泉縣石門子以西地區。
      甘泉縣 明故縣,境內有伏陸山和洛水,設有勞山、臨真、道佐鋪3鎮。編戶2里。轄區約為今甘泉縣石門子以東地區及延安市東南部。
      保安縣 明故縣,境內有艾蒿嶺、石樓臺山、洛水和杏子河。編戶6甲。設有沙家、靜遠2鎮。轄區約為今志丹縣地及吳旗縣樓房坪鄉。
      安定縣 明故縣,境內有祖師山、高柏山、懷寧河(走馬水),秀延水和清化水。編戶9甲。轄區約為今子長縣地。
      延川縣 明故縣,境內有黃河和秀延水。編戶4里。轄區約為今延川縣地。
      延長縣 明故縣,境內有獨戰山、高奴山、延水和交口水。清初設有迎祥、致福、凈良、鳳原、合嶺5鄉,康熙五十二年(1714)改為高青、辛興、永和、廣安、恭順、忠義、李城、人和、安平、蘇子10里,后又增設管玉里。轄區約為今延長縣馬山、白家河、慶家原以西地區。
      宜川縣 明故縣,境內有鳳翅山、丹陽山、盤古山、黃河、延水、銀川水和云巖河(汾川水)。清初編設三寶、仁義、永和、承寧4鄉,鄉轄24里;康熙年間并為4里,后又改為18里,清末改為20里。轄區約為今宜川縣地、延長縣馬山、白家河、慶家原以東地區及黃龍縣東北部。
      靖邊縣 明靖邊營,清順治初改為靖邊所,雍正二年(1724)設同知,九年以安邊、寧塞、鎮羅、鎮靖、龍州5堡地設立靖邊縣⑨,屬榆林府,乾隆元年(1736)改屬延安府。境內設有大蓮花山、蘆關嶺、箭桿山、紅柳河、莜麥河、寺灣河和大理河,巡檢司駐寧條梁。轄區約為今靖邊縣地及吳旗縣吳旗鎮、薛岔鄉和五谷城鄉。
      定邊縣 明定邊營,清雍正九年(1731)以定邊、鹽場、磚井、安邊、柳樹澗5營堡地設立定邊縣⑩,屬榆林府,乾隆元年(1736)改屬延安府。境內有南梁山、白于山、洛水、吳倉坡水和三山水(耿家河)?h丞駐鹽場堡。轄區約為今定邊縣地及吳旗縣北部。
      綏德直隸州 明綏德州,清初仍屬延安府,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直轄區境內有疏屬山、鳳凰山、黃河、無定河、大理河和淮寧河。設有義合、薛家峁、周家崄、四十里鋪4鎮,編戶7里。轄區約為今綏德縣地及子洲縣大理河川的周家崄、雙湖峪、三皇峁等10多個村莊。
      米脂縣 明故縣,清初屬延安府,雍正三年(1725)改屬綏德州。境內有無定河、背川水和大理河,設有萬豐、泰安、雙泉、德政、升平5里;八年將綏德衛西北西南部幾個屯田百戶劃歸本縣,設立分隸衛。轄區約為今米脂縣地、子洲縣地(不含電市、水地灣2鄉及大理河川的周家崄,雙湖峪、三皇峁等10多個村莊)及橫山縣苦水河以東,殿市黨岔以南地區。
      清澗縣 明故縣,清初屬延安府,雍正三年(1725)改屬綏德州。境內有黃河、無定河、秀延水(清澗水)和懷寧河。轄區約為今清澗縣地和子洲縣南部淮寧河流域。
      吳堡縣 明故縣,清初屬延安府,雍正三年(1725)改屬葭州,乾隆元年(1736)改屬綏德州。境內有黃河、黽洲水,設有永豐里和宋家川、川口、辛家溝3鎮。轄區約為今吳堡縣地。
      陜安道 治所設在南鄭,領2府。
      漢中府 治所設在南鄭,領8縣、1州、3廳。
      南鄭縣 明故縣,境內有旱山、黃牛山、大巴山、梁山、龍崗山、漢水、褒水、廉水和池水,初設東西南北4鄉及長柳、上水渡、沙河、彌勒院4鎮,巡檢司駐青石關,鄉轄18里,后增至20里。轄區約為今漢中市(不含褒河、天臺、張寨、宗營、新溝橋5鄉)及南鄭縣梁山、觀音堂、廟壩以東地區(不含碑壩區)。
      褒城縣 明故縣,境內有七盤山、牛郎山、天池山、褒水、漢水、華陽河、讓水、廉水、馬道關、武曲關、松梁關、米倉關、漢陽關和甘亭關,設有宗營、褒城、長林、高臺壩4鎮,巡檢司駐黃官嶺,編戶7里。轄區約為今勉縣歪帽山、歐家坡以東地區,漢中市褒河、天臺、張寨、宗營、新溝橋5鄉,南鄭縣梁山黃官嶺以西、云河鋼廠以東地區及留壩縣武關河以南地區。
      沔縣 明故縣,境內有鐵山、定軍山、珈珂山、漾水、沮水(黑水)和漢水,設有黃沙、舊州、元山、青羊4鎮,編戶5里。轄區約為今勉縣歪帽山、歐家坡以西及漢江以南地區。
      城固縣 明故縣,境內有通關山、白云山、斗山、漢水、文水和小沙河、設有陰平、袁揚、原公、文川4鎮,編戶24里,后為22里。轄區約為今城固縣地。
      洋縣 明故縣,境內有太白山、豐都山、興勢山、子午谷、谷、漢水,酉水、金水、東谷水、桃溪水和湑水,設有渭門、真符、謝村、湑水4鎮,編戶24里,縣丞駐華陽鎮。轄區約為今洋縣地。
      西鄉縣 明故縣,境內有大巴山、小巴山、皂軍山、饒風嶺、子午山、漢水、椒溪(子午河)、牧馬河、洋水和菩提河,設有茶溪、子午2鎮,縣丞駐五里壩,巡檢司駐大巴關,清初編戶15里,后改為17里,嘉慶七年(1802)劃出5里設定遠廳,西鄉縣余12里。轄區約為今西鄉縣地。
      略陽縣 明故縣,境內有青泥嶺,殺金嶺、大丙山、白水江、西漢水、石門河、八渡河、沮水、冷水河和嘉陵江,設有峽口、石門2鎮。編戶4里。轄區約為今略陽縣地。
      鳳縣 明故縣,境內有紅崖山、故道水、黃花水、馬鞍山水、紅崖河、野羊河和嘉陵江,設有方石、白石2鎮,縣丞兼巡檢司駐三岔,清初編戶9里,乾隆三十年(1765)并為4里。轄區約為今鳳縣地(不含南星鄉)及太白縣白云、靖口2鄉。
      寧羌州 明故州,境內有龍頭山、雞鳴山、五丁山和嶓冢山;漢水發源于嶓冢山,東北流入沔縣;玉帶河發源于箭竹嶺,經州城北,流入沔縣;嘉陵江經州西流入四川省廣元縣;設有青烏鎮,州同駐陽平關,清初編戶4里,后分為東西南北中5路48牌。轄區約為今寧強縣地及南鄭縣元壩區。
      留壩廳 明留壩巡檢司,清乾隆十五年(1750)移漢中捕盜通判駐此,三十年分鳳縣和褒城縣地設立留壩廳。境內有紫柏山、柴關嶺、太白河、紅巖河、武關河和野羊河,巡檢司駐南星,編戶5里,后改為南星、榆林鋪、廟臺子、小川子、西河、江口、江西營、寺走坪、蒿壩河、紅崖河、周家楞、安山驛、武關驛13地。轄區約為今留壩縣武關河以北地區,太白縣王家楞、太白河2鄉及鳳縣南星鄉。
      定遠廳 清嘉慶七年(1802)分西鄉縣南部設立。東漢順帝永建七年(132)以班超平定西域有功,封定遠侯于此,所以廳以定遠為名。境內有星子山、父子山、洋水、楮河、雙柏河、漁水和巴水,設有漁渡壩、簡池壩2巡檢司,編戶5里。轄區約為今鎮巴縣地。
      佛坪廳 清嘉慶年間在袁家莊設盩洋縣丞,屬西安府,道光五年(1825)分盩厔、洋2縣地設立廳制,廳城在佛爺坪,故名佛坪廳。境內有秦嶺、太白山、冠山、天華山、湑水、黑水、八斗河和椒溪河,巡檢司駐袁家莊,編戶4里。轄區約為今周至縣老君嶺、四方臺以南地區,佛坪縣地及太白縣東南部(二郎壩、黃柏原2鄉)。
      興安府 明興安直隸州,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升為府⑾。治所設在安康,領6縣、2廳。
      安康縣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在興安府城設立⑿。境內有白云山、魏山、漢水、蒿坪河、月河和神灘河,設有秦郊、恒口2鎮,編戶24里。轄區約為今安康市地。
      紫陽縣 明故縣,境內有漢水、任河、紫溪河、汝河和洞河,設有40鋪,主簿駐毛壩關。轄區約為今紫陽縣地。
      平利縣 明故縣,清嘉慶八年(1803)縣治遷到白土關。境內有女媧山、石梁、嵐河、黃洋河、灌河、沖河、秋河和南江河,縣丞駐鎮坪、編戶5里。轄區約為今平利、鎮坪2縣地。
      洵陽縣 明故縣,境內有羊山、龍山、紫荊山、將軍山、女華山、漢水、洵河、蜀河和仙河,編戶4里。轄區約為今旬陽縣地。
      石泉縣 明故縣,境內有馬嶺、天池山、饒風嶺、長安河、汶水河、漢水、江河、池河和富水河,編戶8里。轄區約為今石泉縣地。
      白河縣 明故縣,境內有錫義山、龍崗山、漢水、冷水河和白石河。轄區約為今白河縣地。
      漢陰廳 明漢陰縣,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撤銷,轄地并入安康縣,五十五年設立漢陰廳。境內有梁門山、朝陽山、鳳凰山、池河、漢水、富水河、木樨河和月河、編戶4里。轄區約為今漢陰縣地及寧陜縣太白廟區南部。
      磚坪廳 清道光二年(1822)分安康縣南部設立,因廳城設在磚坪得名。境內有大巴山、漢水、洞河、嵐河和大道河。轄區約為今嵐皋縣地。

    ①《清史稿·地理志》陜西條載:“康熙二年析臨洮、鞏昌、平涼、慶陽四府置甘肅省,移右布政使治之!倍拭C條則為“康熙三年分陜西為左右布政使司,以右布政使司駐鞏昌,領四府如故,六年改陜西右布政使司為鞏昌布政使司,七年又改甘肅布政使司,徙治蘭州!薄肚宄ㄖ尽さ乩砺浴份d:“陜西省,初合甘肅為一省,康熙二年以右布政使司分駐鞏昌,五年定為陜西、甘肅二省!卑矗宏兏史质』蛟瓶滴醵,或云三年,或云五年,或云六年。六年前系陜西右布政使司由西安移駐鞏昌,六年始改名鞏昌,分省當以是年為始。
    ②《清史稿·地理志》載:“同官,……雍正三年改屬耀州,十三年還屬!薄肚宄ㄖ尽さ乩砺浴份d:“同官,雍正二年屬耀州,十三年仍屬府!
    ③《清史稿·地理志》載:“耀州,……雍正三年升為直隸州,十三年仍為州,還屬!薄肚宄ㄖ尽さ乩砺浴份d:“耀州,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十三年仍屬府!
    ④《清史稿·地理志》載:“寧陜廳,……乾隆四十八年移西安府水利通判駐五郎關,嘉慶五年析長安、盩厔、洋、石泉、鎮安五縣地置,改設同知!薄都螒c一統志》載:“寧陜廳……乾隆四十八年移西安府水利通判駐五郎關,嘉慶五年分長安、盩厔、洋縣、鎮安、石泉邊境地置寧陜廳同知,屬西安府!薄秾庩儚d志》(道光九年版)載:“乾隆四十八年北撥長安縣山境五百里,西北撥盩厔縣山境二百五十里,南撥石泉縣山境五十里,東南撥鎮安縣山境一百一十里,西南撥洋縣山境四十里設五郎廳,嘉慶五年改寧陜廳!
    ⑤《清史稿·地理志》載:“白水,……明隸西安府,雍正三年改屬耀州,十三年來屬(同州府)!薄肚宄ㄖ尽さ乩砺浴份d:“白水,初屬西安府,雍正二年改屬耀州,十三年改屬同州府!
    ⑥⑦⑧⑨⑩《清史稿·地理志》載:“榆林府,明日榆林衛,雍正九年改置榆林府,并置榆林、懷 遠、定邊、靖邊四縣!薄肚宕乩硌馗锉怼份d:“榆林府,雍正八年以綏德州地置榆林府,改綏德州所屬舊榆林衛地置榆林縣為府治,又改綏德州所屬舊榆林衛之懷遠堡為懷遠縣,改定邊協鎮為定邊縣,改靖邊所為靖邊縣!保ù藯l下注“見世宗實錄卷一百)。
    ⑾⑿《清史稿·地理志》載:“興安府,乾隆四十七年升府,置安康縣為府治,并省漢陰入之,五十五年復置漢陰廳!薄肚宄ㄖ尽さ乩砺浴份d:“興安府,初為直隸州,乾隆四十八年升府!庇州d“安康縣,附郭,乾隆四十八年以初屬州之漢陰縣改設!

    上一篇:明朝宦官

    下一篇:清朝行政區域

    更多關于 陜西在清朝時期的行政劃分 的信息
    民間藝術
    福州脫胎漆器手工藝步驟

    福州脫胎漆器手工..

    福州脫胎漆器以輕巧、精美而聞名,因為成分只有漆、夏布或綢..
    白與黑的藝術:烏銅走銀手工藝

    白與黑的藝術:烏..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烏銅走銀是云南一種獨特的銅制純手工工..
    山西忻州寧武炕圍畫

    山西忻州寧武炕圍..

    “炕圍畫”在山西省尤其以山西忻州寧武、忻州原平、代縣的炕..
    民間藝術縮骨功

    民間藝術縮骨功

    縮骨功,也叫縮骨術也叫卸索,卸索的表演,這就是縮骨功。卸..
    宮廷鳥籠制作工藝

    宮廷鳥籠制作工藝

    宮廷鳥籠制作技藝起源于200年前的清代八旗子弟。宮廷鳥籠..
    風箏魏

    風箏魏

    風箏是民間傳統手工藝術,而風箏魏就是過去老手藝人的一個品..
    明代手工藝漆器的特點

    明代手工藝漆器的..

    明代漆工藝的活躍與明王室對漆器的推崇與重視有著直接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