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菔瓶因為康熙八大碼而逐漸走進瓷器收藏者的視野,很多人之前奇怪這種器形為什么叫萊菔瓶呢?因為這種器形跟蘿卜的造型有點像,古人把蘿卜就叫萊菔,知道這個知識點就不難理解萊菔瓶了。
萊菔瓶器形
冬青釉萊菔瓶,清康熙,高19.2厘米,口徑3.3厘米,足徑3.5厘米。
萊菔瓶瓷器器形總體是撇口長頸、豐肩鼓腹,脛部內收,足脊窄細很想蘿卜的細條造型,所以古人把這種器形形象的叫萊菔瓶,我們今天的人也喜歡把萊菔瓶叫做“蘿卜尊”,叫“蘿卜尊”比較俗氣了,感覺今天的人文化底蘊沒有古人深厚了。萊菔瓶是清代康熙燒造的新器形,小口,細頸,豐肩,凹底,小窄足,是清代早期非常受文人歡迎的器形,所以常常出現在書房用具中,成為清代早期流行的器形之一。
萊菔瓶的釉色
萊菔瓶的釉色相對種類比較少,主要是豇豆紅釉,還有豆青釉、天藍釉、蘋果青釉等幾種釉色,但是康熙時期大量生產豇豆紅釉的萊菔瓶八大碼,所以豇豆紅釉的萊菔瓶最常見。
豇豆紅釉萊菔瓶,清康熙,高19.8厘米,口徑3.2厘米,足徑4厘米。
豇豆紅釉萊菔瓶,清康熙,高19.9厘米,口徑3.2厘米,足徑3.9厘米。
清雍正斗彩“老子出關”圖大萊菔瓶
如何鑒別清代萊菔瓶
萊菔瓶在清代早期器形都比較細長,撇口長頸、豐肩鼓腹,造型輕靈秀美;
清代早期萊菔瓶一般頸部都有2至3道凸起的白色弦紋,因釉層較薄可見白胎;
清代早期萊菔瓶瘦底、足底內凹,修胎規整,圈足內施白釉;
清代中期以后的萊菔瓶器形沒有早期的秀美,器形開始變得相對粗壯,器形厚重了,而且瓷器頸部和肩部都變粗了;
清代中期以后的萊菔瓶底足也變的跟器身基本等寬了,器形感覺更平穩了;
清代中期以后的萊菔瓶釉色也發生變化了,釉色有青花、粉彩等釉色了,顏色更豐富了,不再是以單色釉為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