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釉因以“紫金土”配釉亦稱“紫金釉”。其釉色類似芝麻醬色。醬釉瓷早在宋代就多見于北方的許多瓷窯,其中以定窯的“紫定”器最為著名。醬釉瓷器釉色是因為鐵元素而呈醬色,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金屬元素的高溫釉,釉中氧化鐵和氧化亞鐵的總量達5%以上。宋代定窯瓷器的紫定是燒造最好的醬釉色瓷器。明清兩朝尤其是清代瓷器仿造宋代醬釉瓷器比較多。因為后人都以宋代瓷器為榮,像重視文人的朝代致敬。
宋代醬釉瓷器以定窯紫金定為最
宋代定窯以白瓷聞名,殊不知宋代定窯最值錢的釉色是紫金定,也就是醬釉瓷器。宋代備份磁州窯也有醬釉瓷器,但是沒有定窯紫定出名。宋代醬釉瓷器都在北方燒造。
宋代定窯醬釉蓋碗,通高6厘米,口徑12厘米,足徑5.3厘米。碗直口,深腹,圈足。蓋頂置瓜蒂形紐。通體施醬色釉,碗口沿及圈足無釉,露胎處呈白色。
宋代定窯除以燒造白釉瓷器著稱外,其黑釉、醬釉瓷器也相當精美,俗稱“黑定”、“紫定”。與定窯白釉瓷器相比,這些器物燒造數量較少,因此更顯珍貴。
元明醬釉瓷器不溫不火
醬釉瓷器在宋代得到了幾大發展,很多宋人都喜歡收藏紫定瓷器,而且紫定非常少,異常珍貴,但是在元代基本沒有聽說過醬釉瓷器,自明代洪武時期就燒造醬釉瓷器了,但是一直默默無聞,直到明代中期才有大量醬釉瓷器出現,所以很多人以為明代醬釉瓷器燒造于明代中期,其實明初就已經開始燒造了。
明代宣德時景德鎮官窯出產的醬釉瓷造型規整,色澤溫潤純正,釉面肥厚并有橘皮紋。常見器物有撇口碗、撇口盤、收口盤和瓜式執壺等。
明宣德醬釉盤
明宣德醬釉盤,高3.6厘米,口徑15厘米,足徑9.5厘米。盤撇口,弧壁,圈足。底微塌。通體內外施醬色釉。圈足內施白釉。外底暗刻雙線圈內暗刻楷書“大明宣德年制” 雙行六字款。
如火如荼的清代醬釉瓷器
清代康熙帝勵精圖治不僅打開了國家的政治版圖,也打開了景德鎮御窯廠的寶庫。自康熙至雍正至乾隆,三朝134年讓最不起眼的醬釉瓷器在這一一時期的景德鎮展開了最后的輝煌。數以百計的陶瓷品種,個個神完氣足,鮮艷奪目。只有醬釉,鮮艷不如彩,深沉不如黑,羞答答地站在中間,兩邊不靠。打醬釉誕生之日起,從來未有過如此高貴的地位,雖曇花一現,卻也耀眼。
明清景德鎮醬釉配方又因使用紫金土而獲名。醬釉本名不好聽,紫金成為藝名,醬釉名正言順地叫紫金釉了,康熙醬釉還僅限于茶具餐具,到了雍正乾隆時期醬釉瓷器進宮廷大內。
明清醬釉瓷器為什么這么受歡迎,因為國外人喜歡收藏宋代瓷器,為了創匯明清開始大量燒造仿造宋代醬釉瓷器紫定,所以有了醬釉瓷器的輝煌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