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窯瓷器歷史悠久,在宋代得到空前發展和繁榮,宋元明清都大量燒造德化瓷器,以青白瓷和白瓷最為知名.德化窯瓷器位于福建省泉州古城西北的德化縣,德化縣境內發現的古窯址多達239處,其中青銅時代1處,唐代1處,宋元時期42處,明代30處,清代177處,民國時期55處。有蓋德的碗坪崙、碗洋坑,后龔仔,潯中的屈斗宮、石排嶺、太平宮,三班的家春嶺、湖楓林、厝尺仔,葛坑的下村尾,上涌的潭仔邊,湯頭的西墓丘窯址,這些窯址遍布德化全境,很多窯址規模大,延燒時間長,有的從宋元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
不同朝代德化窯瓷器特點
1.宋代德化窯瓷器以龍窯大量燒制青瓷、青白瓷、白瓷的各式碗、盤、杯、碟、瓶、罐、壺、盒、洗、花瓶及小量黑釉茶盌等,瓷器出口外銷。
2.南宋時德化窯瓷器青瓷絕跡,家春嶺、太平宮等窯場燒制的白瓷、器型大、胎體薄、白度高、透光度高、已達到很高的水平。德化窯瓷器燒造工藝均以土模印制和陶輪拉坯成型。除素面白瓷產品外,裝飾為篾劃,刻花印花等手法,花紋圖案簡練活潑、或規整嚴謹,各以蓮瓣、勾草、云水、花草和云龍為構圖,特別是各種印花軍持,纏技粉盒,蓮瓣紋碗、篾劃卷云大盤、花瓶等更具代表性。
3.明朝是德化制瓷業科技成就的光輝時期,乳白瓷(即象牙白、豬油白)新瓷種的問世,使德化白瓷登上了一個新高峰,成為中國白瓷中一種獨具特色的代表性瓷器釉色。
向海而生的德化窯瓷器
德化窯瓷器如此繁盛是得益于宋元佑二年設立泉州市舶司。泉州市舶司讓泉州逐漸發展為一個主要以海外外貿出口瓷器的港口,而地處泉州西北山區腹地的德化窯成為10到14世紀泉州地區最繁忙的外銷瓷生產基地之一。于泉州海洋貿易的繁榮,德化窯迅速崛起,開始成為“外銷為主、內銷為輔”的外銷陶瓷生產窯口,成為向海而生的瓷器品類。是當時泉州港對外貿易中的暢銷品,遠銷至亞、非各地。
宋元時期,得益于泉州海洋貿易的繁榮,德化窯迅速崛起。那時,德化境內窯場林立,生產規模龐大,瓷器品種豐富多樣,在器形與紋飾上迎合海外市場需求,其產品大量銷往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德化窯告別了自給自足模式,一躍成為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以“外銷為主、內銷為輔”的外銷陶瓷生產基地,由此蜚聲海內外,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和影響。